?老樹春深更著花——記合肥市珠協顧問、監事會主席何昌榮
合肥市珠算心算協會:方有昆
何昌榮,1935年生,安徽巢湖市人,原任合肥市第十一中學副校長;系中學高級教師、中國科協(自然科學)會員、中國數學會會員、中國幻方學會會員、中國圍棋協會業余四段。退休后應聘擔任安徽省珠協常務理事、合肥市珠協副會長(現為顧問、監事會主席),參加中國珠協中國珠算傳承人培訓獲得合格證書,現為廬州珠算傳承人。二十多年來,為弘揚珠算文化、發展珠心算教育,開展珠協活動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顯著成績,被中國珠算心算協會授予“優秀珠心算教練師 ”稱號。
結緣珠算 一生相伴
解放前,何老讀過私塾,學過幾年珠算,少年時期就對珠算有所認識并產生興趣。
1952年,土地改革運動轟轟烈烈,當時農村人口文化程度很低,屈指可數的私塾先生只懂得之乎者也,很多人對加、減、乘、除感到困惑。1952年,中小學教師思想改造(肅反),暑假特別長,那時何老是初中一年級學生,就被鄉土改工作隊抽調參加土改工作。土改分四個階段:第一階段清仗田畝、登記造冊;第二階段田畝計算;第三階段分田到戶;第四階段發放土地證。丘陵地區的土地畸形怪狀,數據繁雜,計算量大,僅靠筆算無法按時完成任務。此時,珠算發揮了重要作用,在實際操作中提高了計算速度,更使何老與珠算結下了一生的情緣。
1957年,在合肥師范學院讀書時,數學系開設珠算課,任課教師胡術五老師。青年學生都被胡老師的教學藝術所吸引并終身受益。后來得知,胡術五和余介石兩位老師是中國珠壇雙杰,甚感幸運。
經濟轉型時期,國民經濟十分困難,教育經費嚴重不足,為了增加辦學經費,改善辦學條件,政府權宜之計給了兩項政策:第一,破墻開店;第二,開辦地方中專班,實行一校兩制、普高與中專并存的辦學模式。在各個專業中,財會班最省錢省事,何老在擔任財會班珠算教學過程中,還多次受邀授課于合肥市珠協面向社會開辦珠算培訓班。以及合肥市總工會在工人文化宮舉辦“下崗待業人員珠算培訓班”,為政府排憂、為群眾解難。
何老退休后,立即為合肥市珠協所聘,為發展珠心算教育,開展珠協活動貢獻所長。
可以說,珠算是何老的終身事業。
風雨兼程 矢志不渝
珠算協會既非行政機關、又非事業單位,既沒有經費、也沒有編制,可以說,白手起家、道路坎坷、困難重重,但何老順境中風雨兼程、逆境中矢志不移,百折不撓、無怨無悔,積極支持與協同珠協領導做了許多創建、開拓的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合肥市珠協充滿生機和活力與何老是分不開的。
一、授課“珠心算師資培訓班”
2000年,何老赴海南參加中國珠協舉辦的“珠心算師資培訓班”,返程后提出三個重心轉移:即珠算向珠心算轉移;成人向兒童轉移;校內向校外轉移。實踐證明:這個轉移是及時的、正確的。自2000年起,合肥市珠協面向全省開辦珠心算師資培訓班,連續至今已達80多期,培訓珠心算教師2000多人次,不但為合肥市珠協的工作目標實現做出了重要貢獻,也為珠心算在我省的推廣與普及創造了必需的師資條件。
何老不僅為合肥市珠協舉辦的珠心算師資培訓班講學,還應邀多次在省珠協、蕪湖市珠協、淮南市珠協、肥西縣珠協、徽商學院、巢湖黨校、霍邱縣珠協舉辦的珠心算師資培訓班授課,對珠心算在安徽省的推廣與普及發揮了重要作用。
二、任教“少兒珠心算學習班”
自2000年起,合肥市珠協面向社會開辦“少兒珠心算學習班”,連續至今已達120多班次,為傳承珠算文化、開發兒童智力作出了重要貢獻。何老多年在“少兒珠心算學習班”任教,并對部分優秀學生長期跟蹤,免費為他們進行數學輔導。
三、承辦“非遺”——珠算文化培訓班
2017年暑假,合肥市文化局在市圖書館舉辦“非遺”培訓班,內容有珠心算、京劇臉譜、皮影戲、泥塑、剪紙五項,其中,珠心算由合肥市珠協承辦。
參加“非遺”珠心算培訓的學員有學生、家長、教師、退休老同志、珠算愛好者及社會各界人士,共40余人。合肥市珠協委派何昌榮和夏安萍(合肥市珠協副會長、國家二級珠心算教練師)任教,兩位老師認真備課,制作大量課件,圖文并茂、內容豐富,獲得學員一致好評。
四、參與組織并實施“海峽兩岸珠心算通信賽”合肥賽區各項工作
“2015年海峽兩岸珠心算通信賽”合肥賽區主賽場設在裕豐花市一樓大廳。參賽的單位有合肥市珠心算教育中心、合肥市十里廟小學、肥西縣桃花鎮小學、臺灣金字塔合肥分校、北京神墨合肥分校等單位,160多位小選手身穿校服,精神抖擻,意氣風發步入賽場。賽場內外觀看的人群,無不為這些“小神童”的精彩表演報以熱烈掌聲,贊不絕口。
這次活動,從策劃到組織實施,何老參與了全過程。“海峽兩岸珠心算通信賽”意義重大、影響深遠,對于增強“文化自信”,兌現“非遺”承諾,加強兩岸交流,促進和平統一都具有重要意義。
五、參加“名師進課堂”公益活動
由《江淮晨報》發起,合肥市新華苑小學主辦,合肥市珠協協辦的“名師進課堂”公益活動在新華苑小學舉行。
2016年5月24日上午,合肥市珠協委派何昌榮副會長為孩子們介紹珠心算。由夏安萍、凌群兩位老師帶領黃者為、夏銘遠兩位小朋友在《江淮晨報》記者李玲芳的帶領下來到新華苑小學,與該校的160多名四年級學生一起參加本次活動。“課堂”上,何昌榮對珠心算進行講解,主要包括:珠心算與珠算;珠心算與數學;珠心算的功能、原理、優越性;珠心算的戰略任務、培養目標和認識誤區;珠心算的重點、難點、熱點和焦點。
接著,由夏安萍、凌群兩位老師指揮黃者為、夏銘遠兩位小朋友與小學生們進行珠算式心算與筆算式口算對抗賽。實踐證明:筆算式口算遠遠不及珠算式心算,每個回合都是筆算式口算的小學生們心服口服地敗下陣來。
正是由于何昌榮和師生們的共同努力,活動取得圓滿成功。次日,記者李玲芳撰寫的長篇報道發表上《江淮晨報》上。
耄耋之年 筆耕不輟
一、編寫教材
2002年,受教育部成人和職業教育司委托,合肥市珠協與合肥金融學校共同編寫金融類中專珠算教材《珠算與點鈔》,該書經國家教材審定委員會審定,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發行。第五章珠算快速計算法由何老撰寫。值得一提的是:《珠算與點鈔》再版時,根據教育部的要求,把珠心算編入教材。這是珠心算首次進入國家教材。
2005年,由方有昆、何昌榮主編的《兒童珠心算簡易教學法》由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出版,全國新華書店發行。2007年,該書在“安徽省第五屆自然科學優秀論文評選”中獲得一等獎。
2007年4月,中國珠算心算協會在鄭州舉辦全國珠心算高級教練師研討班,安徽省五位珠心算高級教練師與中珠協領導合影留念,財政部原副部長、世界珠算心算聯合會會長、中國珠算心算協會會長遲海濱(中);中國珠協副會長王朝才(右2)、王衛達(右1)黃冠斌(左1);安徽合肥方有昆(左3)、何昌榮(右4),蚌埠張成武(左2)、黃山胡育林(左4)、石磊(右3)。
二、加強理論研究,逐步完善珠心算科學體系
多年來,何老在國內、省內報刊發表論文十余篇,其中國家級主辦的報刊有《珠算報》《珠算與珠心算》《新理財》《中國社會報》《中國科技市場報》等。
發表的主要論文有:《一個生機勃勃的社會團體——合肥市珠協工作花絮》《單積一口清、以減代乘法》《創新是珠心算的靈魂》《正負數商除法》《珠算巧算圓周率》《九九雙壽圖》,以及幻方系列、數學迷宮圖系列。
這些論文包含算理算法的創新、教學方法的改進,以及珠心算在學習、工作、生產、生活、科研等領域中的實際應用,既有理論價值,又有實用價值,不但在珠算界有一定影響,而且對于珠心算的推廣與普及也發揮重要作用。
三、深入探索“珠心算與數學整合教學”
遵循中國珠協“珠心算為數學服務是珠心算的出發點和歸宿”的指導思想和上海市“在珠心算上下功夫、在數學上見成效”的實踐經驗,具有珠算和數學專業知識的何老把“珠心算與數學整合教學”作為重要科研課題,深入研究,得出“珠心算是數學的補充和延伸”的科學結論。他編寫了一套《趣味數學》作為珠心算的補充教材,該套教材共三冊(初級、中級、高級),同時制作大量了課件,圖文并茂。
教材中,有很多頗具代表性的例題,如“在上一下四的算盤內,用兩顆算珠表示三位數,最大的三位數是______,最小的三位數是______。”此類題目既可以發展兒童智力,又可以激發兒童學習興趣,既為兒童學習數學排除障礙,也是珠心算與數學完美結合的典范。
勤學善思 與時俱進
曹操有名詩句:“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這種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始終激勵著何老。他認為,人的“生理”越來越老,這是任何人無法改變的自然規律。但是,人的“心理”調節要靠自己,不能“老化”,心“老”了,生活就變“灰”了。基于這種認識,何老不僅做了許多實際工作,而且作了重要的理論探索。
一、多次參加國際國內珠心算理論研討會
2007年,方有昆、何昌榮參加中珠協在鄭州舉辦的“珠心算高級教練師研討班”,獲得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頒發的“國家一級珠心算教練師”證書;
2008年5月,上海市珠算協會與華東師范大學數學研究所共同舉辦的珠心算理論研討會在華東師范大學舉行,合肥市珠協應邀何老做大會發言,論文《一個生機勃勃的社會團體——合肥市珠協工作花絮》入選《上海市珠心算論文集》。
2008年8月,中珠協學術委員會年會暨理論研討會在山東泰安舉行。受安徽省珠協委派,何老與會并作大會發言,論文《單擊一口清,以減代乘法》獲得優秀論文一等獎。
2014年,上海市珠協與華東師范大學數學研究所共同舉辦珠算“申遺”周年慶活動,何老與會并作大會發言。論文“計算機時代為什么還要學珠算”入選國際珠心算《論文集》。
二、大力發展珠心算教育
合肥市曾有200多家單位開展珠心算教育,何老將這些單位劃分為東、西、南、北中五片,實行分片管理,分類指導,使合肥市珠心算教育既轟轟烈烈,又扎扎實實。
鑒于合肥市社會發展和珠心算教育形勢大好,何老滿懷激情寫下:
合肥贊
蜀山蒼蒼,
巢湖泱泱,
廬州風貌,
人間天堂,
古老的合肥已經煥發青春;
古老的珠算正在重現輝煌!
合肥市珠算心算協會是一個生機勃勃的社會團體,長期以來在合肥市財政局、科協、民政局、教育局、文旅局等單位的大力支持下,取得了豐碩的成績,在中國珠協的評比中獲得“全國珠協系統先進集體”稱號;在中國社會組織等級評估中獲得“4A級”單位稱號。合肥市廬陽區人民政府批準:合肥市珠算心算協會為“廬州珠算保護單位”。
有感于市珠協的工作及其成績,市珠協顧問費業科(原省人大選舉和人事任免工委辦公室主任)欣然命筆,賦詩點贊:
傳承薪火創文明。
建幟廬陽任苦辛。
易理追源商貿暢,
智能開拓少兒欣。
程公大位播聲遠,
各錄非遺寰宇聞。
若問諸君何所愿?
琳瑯獎狀見精神。
三、適應科技發展、與時俱進
人類社會日益發展,科技事業正日益普及,深入于社會生活之中,計算機的廣泛運用是大好事,但對于傳統的珠算來說卻出現一個必須回答與解決的重要問題。即計算機時代,珠心算及其教學的作用與意義何在?為此,省廣播電視臺專門采訪了何老。并于1917年9月1日下午《新聞頻道》1917年9月8日下午《經濟頻道》均現場播出。對于這一重要的現實和理論,何老根據自己的研究所得,分別從國際交流、華人世界、外事活動、經濟建設、育人啟智、教學實踐、市場流通、戰備需要以及保健養生等九個方面作了闡述,讓人們提高了認識、開拓了視野。珠心算教學與計算機的普及發展,并不是互相排斥,“此消彼長”的關系,而是相輔相補,共同為社會造福的關系。在現代社會生活中,珠心算有它的“一席之地”和傳承發揚的價值。這也說明,何老熱愛并為之積極貢獻的是優秀的傳統文化,并不是“抱甕老人”。對于新事物,他是重視、歡呼的,為珠心算鼓與呼,絕非要求珠協工作者摒棄計算機而重操算盤,而是追求優秀的傳統文化,適應與服務于日益發展的社會生活。
四、舉辦“非遺”珠算訪談會
今年暑假,高等學校普遍開展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主題是弘揚民族文化,保護、傳承“非遺”的重要意義。
珠算是國家“非遺”,人類“非遺”。
安徽大學外語學院確定訪問合肥市珠算心算協會。7月3日,由何寧欣等六位大學生組成的“非遺”珠算訪問團來到合肥市珠協,受到市珠協的熱情接待。
訪談會上,市珠協方有昆會長致歡迎詞,市珠協副會長 何昌榮重點講了四個問題
1.政府高度重視珠算文化
2008年,國務院批準:珠算為國家“非遺”;
2011年,全國人大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遺產法》;
2013年,聯合國批準:珠算為人類“非遺”;
2021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保護工作的意見》
《意見》指出:“非遺”是維護國家團結和建設文明國的基石。
《意見》要求:“非遺”融入國家重大戰略和國民教育體系。
黨中央高瞻遠瞻,《意見》是搶救珠算文化的及時雨;《意見》是發展珠心算教育的加油站;《意見》是弘揚民族反化的尚方寶劍。
我們強烈呼吁:地方各級的領導、職能部門、社會團體都要切實與黨中央保持一致,堅決貫徹《意見》精神,為弘揚民族文化,保護、傳承“非遺”珠算多做實事。
2.“非遺”的價值
“非遺”是優秀文化的代表:
“非遺”是人類智慧的結晶;
“非遺”是無法估價的財富;
“非遺”是不可再生的資源:
“非遺”是稀世珍寶;
“非造”是國家軟實力。
3.“非遺”珠算的歷史功績
推動社會進步;
改善人類生活;
促進科技發展:
繁榮民族文化。
4.大學生的職責
大學生是國家的未來,民族的希望,你們生長在千載難逢的好時代,遇上百年不遇的好機遇,我們老年人甚感羨慕,希望你們要珍惜這個好時代好機遇,努力提高自己,從優秀的傳統文化中吸取營養,培養愛黨愛國情感,現在愛國、將來報國,要把個人前途與國家命運結合起來,為建設文明強國奉獻青春和智慧,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施展才華、建功立業!
大學生們份紛表示:收獲頗豐、不虛此行。
不久,何守欣撰寫的報道:“返家鄉”實踐類“穎臺拾遺”團隊赴阜陽、合肥“非遺”傳承暑期社會實踐在《安徽中華網》發表。
五、舉辦“廬州珠算”學習班
今年暑期,合肥市珠協面向社會免費開辦廬州珠算學習班,學員有學生家長、社會各界40多人。每周日下午2:30-4:00上課一次,從7月14日開始。
目的:1、宣傳“非遺”珠算重要意義,為保護傳承珠算文化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
2、使珠算文化傳承有望,后繼有人。
授課教師:何昌榮、夏安萍
教學內容:課算理論
珠心算
科技常識
智力游戲
超味數學
珠算、珠心算實踐應用。
何昌榮,一位與珠算有著不解之緣的老者,他的故事是珠算文化傳承和創新的生動篇章。從青蔥歲月到白發蒼蒼,何老的情感和命運與珠算緊密相連,他的貢獻不僅僅在于技藝的精進,更在于對珠心算教育的不懈推廣和對傳統文化的深情守護。
在計算機日益普及的時代背景下,何老深知傳統珠算的價值,并積極探索珠心算在現代社會中的定位和應用。他的研究和實踐為我們提供了寶貴的啟示: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并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可以相輔相成,共同促進社會的發展。
通過何老的故事,我們看到了一位老人對傳統文化的堅守與奉獻,對珠心算教育的熱愛與執著,以及面對新時代背景下對傳統文化價值的深刻思考和積極探索。何昌榮,這位“非遺”珠算的杰出代表,用他的行動和智慧,為我們展示了傳統文化的無限生命力和現代社會價值的完美結合。他的貢獻將激勵更多人關注和參與到珠心算及傳統文化的保護、傳承與發展中來。何老雖然年事已高,但思維敏捷,身體健康,工作熱情不減當年。“蒼龍日暮還行雨,老樹春深更著花”。祝何老健康長壽, 感謝何老為弘揚珠算文化,為發展珠心算教育事業做出的杰出貢獻!
編輯:中國名家會客廳-高華芬;文字終審:張行方
厲害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