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不能沒有記憶,
但運河更屬于現在和未來……
于是,就有了拱宸橋東的運河博物館,
濃縮了運河的“前世今生”。
國內第一座以運河文化為主題的大型專題博物館——大運河博物館建筑面積1萬平方,建筑風格總體定位:"傳統而不復古"。建筑環運河文化廣場呈扇形狀布置,造型平坡結合,立面細部上提取中國古代傳統建筑符號,通過獨特的開放式格局,將室內外融為一體,運河及橋、船、埠巧借為活的展物。該館2006年10月1日建成免費正式對外開放。全國人大常委會原委員長喬石同志題寫館名。
博物館兩邊圍墻在綠植的庇護下
有銅雕壁畫《運河風情圖》
十分精美
中國大運河博物館不是一座單純的、普通意義上的博物館。
它一方面是一個全方位、多角度反映和展現運河自然特性、人文精華等各個方面的大型博物館,另一方面又是運河文物、文獻資料等的征集、收藏中心和運河文化的研究和展示中心,同時結合運河文化廣場功能又是運河旅游的中心樞紐和游客綜合服務中心。
可以說運河博物館是一座具有多樣功能和多種特性的綜合性運河文化中心。
中國大運河博物館展覽區共分五個展廳,各展廳通過圖片、實物、模型等形式,展示和解釋大運河豐富的自然人文景觀。
序廳
大型銅雕—地球上的運河
中國京杭大運河
在世界十大著名運河排行第一
京杭大運河始鑿于春秋,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大運河流經北京、天津、河 北、山東、江蘇、浙江四省二市,全長1794公里,是世界上里程最長,工程最大、最古老的人工運河,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一項偉大工程,是至今活著的,流動的重要人類文化遺產。
走進博物館的大門,進入序廳,一艘古樸滄桑的漕運船擺在正中,腳下是玻璃鋼鋪設的仿真水面,給人一種在運河徜徉而行感覺。
在這幅長畫卷前,你就能體會古運河當年“舟行如梭,不分晝夜”,“船舶往來,商旅輻輳,墨客如卿”的繁華景象。
第一展廳:《大運河的開鑿與變遷》。
分三個時間段,分別介紹了大運河自春秋戰國吳王夫差開邘溝、隋煬帝鑿通南北大運河到元代京杭大運河最后貫通的變遷歷史。
第二展廳:《大運河的利用》。
分別介紹大運河在戰爭、水利運輸、灌溉、漕運、帝王巡幸等方面發揮的作用。
第三展廳:《運河邊的城市》。
介紹運河沿線八個歷史文化名城的風光與歷史。2008年10月調整為杭州段大運河的綜合保護。現為“大運河(浙江段)專題陳列廳”
這個廳布置得很有特色:整個廳的地下有一條玻璃大運河的展示,里面就是沿線八大歷史名城的微縮模型。
第四展廳:《運河文化》。
從文學、藝術、民俗、工藝、船橋碼頭等各方面展示運河文化的泱泱風采。
結束語
曾有一位學者寫道
“長城與大運河,是中國文化在中華大地上所刻劃的兩條有形的線。它們的長和大,存在的恒久功能的顯赫,影響的深遠,是世界上任何其他文化遺留所無可比擬的。”
如果說長城以其屏障功能保衛著農耕文明的平安,那么運河則以其交通功能為這個文明注入勃勃生機。雖然運河緣起于軍事和政治的目的,或許還有隋煬帝陸地行舟的夢想,但大運河頑強地顯示出自己獨立的意志,在中華民族的經濟與文化的發展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當眾多城市在運河畔崛起時,我們怎能不把它視作中國東部平原的母親之河?
國畫:繁華武林 千年運河
物換星移、滄海桑田。當我們進入人類新的文明,大運河的功能衰落了。但它所體現的人類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精神,它所蘊含的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依然激勵著我們,成為我們精神生活永不枯竭的源泉。
杭州運河文化廣場
杭州運河文化廣場總占地面積5.2萬平方米,總建筑面積5萬平方米,內有牌坊,浮雕、銅雕群,亭臺樓閣,音樂噴泉,兒童游樂場等,廣場毗鄰拱墅區人民政府、拱墅區圖書館,中國京杭大運河博物館,水上巴士碼頭,榮華茶園遺址等,廣場地下為大型購物中心。
“利澤千秋”牌坊
拱宸橋
橋北側的涼亭古色古香
拱宸橋始建于明崇禎四年(1631)。
“宸”指帝王所居之處,“拱”即為拱手相迎的意思,所以拱宸橋象征著對古代帝王南巡杭州時的相迎與敬意。
拱宸橋橫跨運河東西兩岸,橋形巍峨高大,氣魄雄偉。橋身長約92米,高約16米,是杭城古橋中最高,最長的石拱橋,也是京杭大運河最南端的標志。
仿古建筑 “指津”
現為杭州拱墅傳統工藝工作站
后面就是拱宸橋游船碼頭
這是整修復建后的榮華戲樓遺址。
清末,拱宸橋一帶出現杭城最早的戲院,因戲院賣茶,故稱“茶園”。
晚清時期拱宸橋為通商口岸,人流、文化都比較集中,吸引了許多名伶來茶園、戲樓演出。天仙、榮華和陽春是清末民初杭城有名的三大茶園與運河拱宸橋段兩岸的戲院,“江南第一武生”蓋叫天(原名張英杰),在拱震橋天仙茶園登臺演出,后有“英名蓋世三岔口,杰作驚天十字坡”之譽。
下面是阿春早期拍的片子
運河水上巴士開通之日所攝
取名《運河之光》
波光粼粼之中,
眾游艇來往穿梭、破浪而行。
大運河的故事正在繼續流傳……
厲害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