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暑盛夏走進三臺夢境這片景區,您就走進了一片仙境般的大綠?!耙叭?、閑趣、逸趣”是西湖西進景觀的特點。而這里滿目的清幽、靜謐、寂寞和唯美,以及景區美妙的名稱“三臺夢跡”,足以喚起游人對意境的所有美妙想像和感受……
在山環水繞之間,有很多人文景觀,其中最具分量的景點就是明代民族英雄于謙的埋骨之處。
這只可愛的水鴨,奮力撥動著腳掌,一直游在我的前面,似乎有意將我領向于謙祠碼頭……
于謙祠碼頭上高聳的牌坊
面對著烏龜潭靜靜的水面
“丹心托月”四個字格外醒目
相傳是乾隆御筆
于謙祠景區位于西湖三臺山麓,西湖烏龜潭畔,面積4萬2千平方米,由于謙祠、于謙墓、詩碑廊、牌坊等四大部分組成。2003年10月建成開放,是湖西景區重要的人文景觀。
于謙,是我600余年前的杭州老鄉,他是明代的民族英雄,和岳飛、張蒼水并稱“西湖三雄”,三座墳都埋在西湖周邊,真是“青山有幸埋忠骨”。到了三臺夢跡,應該去拜謁民族英雄于謙的安息處,三臺夢跡也因于謙墓的存在而多了一份厚重。
來拜祭于謙,必須的!這已經是我第三次來了。
于謙祠,又名“旌功祠”,白墻灰瓦,簡樸而巍然。始建于明弘治二年(1489)?,F存建筑為清同治八年(1869)重建,經1998年修葺整治后,在于謙誕生600周年之際正式對外開放。
前殿(序廳)
序廳內有于謙祠的整體介紹和于謙祠沿革、于謙年表等。
林則徐任浙江杭嘉湖道時,他倡議集資整修于謙祠墓,并帶頭捐獻自己的官俸。上懸匾額“百世一人”,是對于謙一生功績的高度概括。
序廳正中一巨大石灰巖上鐫刻著前言,石灰巖造型取意于謙青少年時所作詩作《石灰吟》,“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也正是于謙一生剛正不阿、兩袖清風高潔品性的真實寫照。
序廳與正殿間的天井里,赫然立著一尊威武、雄壯的鐵犀牛,身高約2米,圍長約2.5米,周身烏黑,獨角朝天,背上鑄有于謙親撰的《鎮河鐵犀銘》。黃河自古多泛濫,于謙勤政愛民,他巡撫河南期間,勵精圖治,全心治理水患。為鼓舞人民戰勝洪災的信心,在1446年,派人鑄了這尊“鎮河鐵犀”,表達了希望根除黃河水患,使百姓過上安定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據說,原物現存于河南開封鐵牛村,成為他治理黃河的一個歷史見證。。
天井右側有口井,井旁立碑,名之為“忠泉”。根據祠內清時李鐸遺碑記載:康熙乙亥年,在改建于謙祠時發現此泉,泉水色清而味甘,因念“公之大忠誠如水之在地中”,故以此命名。
正殿
正殿中央是于謙剛正不阿、憂國憂民的坐像。坐像的上方,懸掛乾隆御題“丹心抗節”匾額。殿柱上懸掛明清時期名家所撰,頌揚于謙不朽功績的楹聯。
公元1449年秋,明英宗“御駕親征”,被蒙古騎兵活捉,被俘為人質,朝野震驚,史稱“土木堡之變”。遂之蒙古鐵騎一路南下揮師北京……皇弟朱祁鈺召集朝臣商議戰守大計,有人主張遷都。以兵部左侍郎代理部事身份參加朝議的于謙怒斥:建議南遷之人,該殺!
于謙臨危受命任兵部尚書,親自督戰打勝了關鍵的京師保衛戰,力挽狂瀾,對明朝有再造之功,但也以此種下了日后的殺身之禍。于謙主張擁立朱祁鈺為帝,即明代宗,次年改年號為景泰。泰元年8月,明英宗終于回到北京。景泰八年(1457年),明英宗從其弟手中奪回帝位,僅僅5天后,就以“謀逆罪”處決了于謙,那一年于謙60歲。
東西兩側墻面的兩幅大型壁畫,描繪的就是京師保衛戰和在朝堂之上諫言的情景。
后殿
上懸王學仲題寫的“萬古流芳”匾。
兩側楹聯為:
百世式忠貞,明代元勛推杰士;
三臺拜祠墓,岳家廟貌公靈長
后殿為于謙生平事跡陳列室。
于謙精神可以高度概括為“愛國、勤政、為民、清廉”。于謙在青少年時期,就立志為國,寫下《詠煤炭》的詩句,以“蒼生俱飽暖”作為人生的志向。出仕為官以后,勤政廉潔,為民請命,尤其是其“兩袖清風”的品格,在當時更顯難能可貴。
后院的碑堂
于謙
《石灰吟》
千錘萬擊出深山,
烈火焚毀若等閑。
粉身碎骨全不惜,
要留青白在人間。
(我很喜歡這詩。
可以說,是這詩讓我認識了于謙)
祈夢殿
于謙祠右邊的偏殿目前就是祈夢殿。
恐怕您沒有想到的是,于謙居然還是杭州人的“夢神”!
這其中的緣由也甚為傳奇——
清代筆記有幾則小故事,其中一則說,無錫人鄒忠倚來杭州,特地跑到于謙祠祈夢,夢見于大人送給他一把瓜子,一數,五十四粒。后來某日在家,他夫人用瓜子做游戲,排成“狀元”二字,一數,剛好五十四粒。不久,他參加科舉考試,先后獲得禮部初試、復考及殿試考試第一名,當時被稱為“兩狀元”。
久而久之,明朝萬歷年間,杭州人開始風行起到于謙祠祈夢的這樣一種風俗,每到冬至前夜,許多讀書人便會來到于謙祠宿夜,祈求于公賜夢,占卜前程。
故,張岱在《西湖夢尋》中寫道:“公祠既盛,而四方之祈夢至者接踵,而答如響?!?br class="sysbr" style="display: inline;">
“寐而有覺",人在睡眠時的所思所想就是夢。杭州城在歷史上有著祈夢的風俗,而在明代,隨著民族英雄于謙的歸葬杭州和立祠設祭,祈夢的風俗逐漸移于三臺山麓于謙祠,體現了杭州老百姓對于謙的樸素情感。
夢境還原圖
今天,于謙祠祈夢的風俗雖然已經消失在歷史長河中,但我們從文獻中追溯復原這一風俗,依然可以感受到杭州百姓對于謙的眷眷之情。
祈愿墻
祈愿牌上寫著“逢考必過”
于謙墓
這是典型的祠墓合一格局。
出于謙祠大門向北約50米,
可見一明式牌坊,上書“熱血千秋”四字
墓道長長,芳草萋萋,
兩旁肅立的石翁仲、石獸,為墓區平添幾分肅穆與莊嚴。
這座牌坊上有聯曰:“遠望岳墳千古并推雙少保,近鄰花港一抔永鎮三臺山”,坊額曰:“熱血千秋”,贊的就是于謙。
百米墓道的盡頭,即是于謙墓。這位明代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抵御外寇的愛國英雄。竟然因“謀逆罪”在北京遭冤殺,后魂歸故土,遺骸安葬于現址。
、
于謙墓在1966年文革中被毀。1982年,重建于謙墓,將原七座墳塋改為一座,青磚環砌,墓碑上書“大明少保兼兵部尚書贈太傅謚忠肅于公墓”,是修復墓時重新鐫刻的,但是,這碑下的浮雕纏枝牡丹基座,和墓前的石供桌,均為明時原物。
詩碑亭
在于謙墓北邊,
緊挨著有一個后建的詩碑亭。
環境十分優雅 素凈
該詩碑廊建于2002年,廊內陳列于謙自撰詩及后人緬懷碑刻十七塊,很值得一看。
出于謙祠即是烏龜潭側的三臺夢跡景點,由先賢堂,靈泉仙館、天香法雨、雪舫等景點組成,建筑具有浙江山地民居和江南水鄉民居的特點,以營造整體不境和生活氣息。
該景區著重展現了西湖湖西水系和濕地生態的歷史風貌。游人至此,繞以林緣野卉,蘆荻圍岸,別有一番生趣。不妨乘機一游 。
厲害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