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是一本書,用千千萬萬段經歷串連起人生的故事。每件衣服也不僅是用來遮擋或御寒的物品,它是最貼近我們肌膚的伴侶,它承載了歷史的記憶、文化的精髓、匠心的堅守……我們買一件衣服,或許只是因為一瞬的喜歡;但是做一件好的衣服,需要耗費十年甚至幾十年的光陰。
木棉道始終相信:衣服,也應該有自己的故事。一件有故事的衣服才能讀懂人的內心,才能讓穿著者遇見更多的美。20多年以來,我們不僅是在做衣服,也是在用心寫一卷故事集。
今年,邀您與我們一起來書寫,來見證。
叁拾玖
那些“爸”氣十足的故事
“媽,我餓了!”
“媽,我困了!”
“媽,我想買這個!”
“爸,我媽呢?”
……
在很多人的成長過程中,
媽媽是真正管飯吃、管衣穿的親媽,
而爸爸通常只是個“工具人”。
很多老爸不會做飯,不會洗衣,
在家務事上笨拙生疏,
與孩子的親密程度和媽媽相比,
更是相差了幾個地球。
其實,大部分的爸爸
雖然缺席了孩子的衣食住行,
但是卻一直在背后默默地支撐著整個家庭。
從古至今,一個好的父親可以
幫助孩子打開格局,影響孩子一生。
這個父親節,
就讓我們來看看中國歷史上,
那些知名爸爸們的“霸”氣故事。
1號爸爸:曹操
“接班人101”發起人
曹操作為一個著名的歷史人物,有很大的爭議。有人說他是一代奸雄,攪亂局勢;有人說他文韜武略,不失為一代豪杰。
而作為一個父親,他無疑是成功的,培育出了好幾個優秀的兒子:其子曹丕“博聞強識,才藝兼備”;曹植才高八斗,曹彰武藝超群;早夭的曹沖據說五六歲的時候就達到成人的智力……
而他成功的一大秘訣就是“搞競爭”,將孩子們的教育成長做成一個大型的“接班人101”選秀。為了激勵孩子們發奮學習,他曾頒布《諸兒令》:“兒雖小時見愛,而長大能善,必用之,吾非有二言也。不但不私臣吏,兒子亦不欲有所私。”意思是說,兒子們小的時候,我都喜歡,但是長大了,我會量才而用,說到做到。對部下,我不偏心,對你們,我也公正,唯才是舉,最有才能的人,才配當我的接班人。
就是在這種超強的競爭壓力之下,才培養出了曹植那樣的才子。
2號爸爸:蘇洵
“爸爸去哪兒”常駐嘉賓
蘇洵不僅自己是著名的文學家,而且還培養出了兩個優秀的兒子:蘇軾和蘇轍。是妥妥的“大宋最牛爸爸”。他們父子三人并稱“三蘇”,在“唐宋八大家”中,他們家就占了3個寶貴的出道席位!
而他培養孩子的方法也很獨特。不給孩子太大壓力,也不給孩子太多嚴厲的督導,就愛和孩子玩。據某八卦周刊披露,雖然他的兩個兒子蘇軾和蘇轍是全民偶像,其實小時候都是熊孩子,死活不肯讀書。蘇洵知道學習這種事硬逼沒用,于是玩了一招欲擒故縱。每次兒子們玩時,他就故意躲在一個角落里津津有味地看書,偶爾還發出“太搞笑了”“太神了”之類的贊嘆。等孩子跑過去一看究竟時,他又趕緊把書藏起來,死活不給他們看。小孩都有逆反心理,越看不見就越想看。后來養成了主動看書的好習慣。
蘇軾《瀟湘竹石圖》▲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蘇洵年少的時候就很喜歡旅游,動不動就出門玩個一年半載,有了孩子之后,他將旅游變成游學。每次都會記錄下自己旅行路上的見聞,回來說給孩子聽。孩子們也在這些奇聞異事的浸染下,增長了知識和眼界。堪稱古代版的《爸爸去哪兒》!
3號爸爸:曾國藩
爸爸的教誨,都在書信里
最有遠見卓識的古代好爸,當屬晚清名臣曾國藩。他有寫家書的習慣,據說曾國藩僅在1861年就寫了不下253封家書,通過寫家書不斷訓導教育弟弟和子女,在曾國藩的言傳身教之下,曾家后人人才輩出,直到現在,都是最暢銷的教子書之一。他還留有十六字治家名言:“家儉則興,人勤則健,能勤能儉,永不貧賤。”
古代的官二代,最大的毛病是驕奢淫逸、四體不勤、五谷不分。曾國藩家的孩子都沒有這毛病,因為從小被親爹要求下田種地。一方面,經常做體力活,身體倍兒棒,還能鍛煉意志力;另一方面,知道種地辛苦,就懂得珍惜糧食,不會奢侈浪費。
最超前的是,曾國藩尊重孩子,鼓勵他們做自己。曾國藩的大兒子曾紀澤喜歡西方文化,曾經三次“高考”落榜。曾紀澤對老爸說不想再“高考”了,曾國藩當即同意了,而且支持他研究西學。后來,曾紀澤成為晚清著名的外交官,曾經代表清朝政府跟沙俄談判,成功收回伊犁。
4號爸爸:宋嘉樹
喜歡挫折教育的“爸”道總裁
說起宋嘉樹這個名字,很多人可能很陌生。但是說起他的長女宋靄齡、次女宋慶齡、三女宋美齡、長子宋子文,大家肯定會迫不及待地想了解一下,這位養育出如此多民國大咖的父親,到底有什么魄力。
雖然宋家家境殷實,但是宋嘉樹卻不會溺愛孩子。他認為愛孩子不可以把他們當作珍珠瑪瑙那樣去愛,愛孩子就要為孩子的未來負責,必須從小培養孩子的自立精神。
還在孩子爬行和學步階段,宋嘉樹就鼓勵孩子跌倒了就要自己爬起來。后來,在孩子稍微長大時,宋嘉樹又把他們送到寄宿學校讀書,培養他們的自立能力,這都說明宋嘉樹是一個具有遠大眼光的父親。
為了讓孩子有勇氣面對困難,積極克服困難,他推行挫折教育。有一次,宋嘉樹選擇雷雨交加的日子,帶慶齡去龍華。他不讓孩子參觀龍華古剎卻讓她丟開手中的雨傘,站在古塔上淋雨。
宋嘉樹指著高高聳立的龍華塔對孩子說:“你看這座塔,千余年來不怕風雨,為什么?因為它基礎牢固,骨架緊密。你將來要想在社會上立足,就要從小打基礎,練骨架。現在讓我們一起開始比賽,圍繞寶塔跑六圈,六六大順!”宋嘉樹帶頭跑了起來,慶齡在泥濘中跌倒了,迅速地爬起來再跑,不肯落后……
正是因為宋嘉樹的言傳身教,讓子女們養成了能吃苦的性格,就算是在后來面對動蕩時期的槍林彈雨,亦能泰然自若。
5號爸爸:梁啟超
做孩子的朋友
俗話說,有其父必有其子,這句話可褒義、可貶義,不同情況有不同用法,意思大概是有什么樣的父親,就有什么樣的子女,現在要介紹的這位人物,他被稱為“中國最牛父親”,他自己是一位很了不起的人,而他的九個子女,個個都是國家棟梁、杰出人才,這個人就是梁啟超。
他有九個子女,個個了得:長子梁思成、次子梁思永、五子梁啟禮三人均為中國院士,三子梁思忠是畢業于西點軍校的國民黨軍官,四子梁思達是畢業于南開大學的經濟研究者,長女梁思順為詩詞研究專家,次女梁思莊為著名圖書館學家,三女梁思懿為社會活動家,四女梁思寧是新四軍早期革命者。
而他是在那個時代,少有的可以和子女們處成朋友的老爸。他會給兒女寫信,講述自己最近的生活狀況、思想發展,甚至還會發發牢騷、傾吐心事。比如他曾在給孩子的信中寫道:“我晚上在院子里徘徊,對著月亮想你們,也在這里唱起來,你們聽見沒有?”比起曾國藩家書中常用的命令語氣,梁啟超對待子女真是像老朋友一樣。
受新思想的影響,他在教育上非常反對填鴨式,很少給孩子們提出什么具體的學習的目標。他認為,做學問如同燉菜一般,要處理好“猛火熬”和“慢火燉”的火候,“學習不必太求猛進,像裝罐頭樣子,塞得越多越急,不見得便會受益。”
在那個時代,能擁有如此開明的父親,梁家的孩子們真的是太幸運了。
6號爸爸:豐子愷
教孩子永遠做孩子
這個世界也許沒有100%完美的人,完美的父親還真找到了一個,你們也許早就聽說過他的名字,但是卻從來不知道他是一位被家族所有孩子都親近和尊重的父親。
他就是——豐子愷(1898-1975),中國著名漫畫家、散文家、翻譯家、音樂家、藝術教育家。
雖然在外人看來他是一個嚴肅的學者,但是在豐家的兒孫眼里,他只是可愛又嚴肅的父親、爺爺和外公,他是滿腹童趣的老頑童,他是寒冬酷暑堅持教育的私塾先生,他還是點亮孩子們人生道路的不滅燈塔。
豐子愷說:“教育孩子的方法很簡單,只要教他永遠做孩子。”
他從來沒有在學習上嚴格要求他們學這學那。他善于發現孩子們的興趣,并加以引導和發展。豐子愷的長外孫宋菲君曾回憶:“小時候上完物理課,跟同學跑去小市場買回來簡易的材料,自制出一架天文望遠鏡,效果竟好的出奇,甚至能清晰的看到月球表面。豐子愷知道以后,非常開心,馬上揮筆畫了一幅畫鼓勵外孫,并且還親自題了一首詩。”
父親,是家庭中的一座山,巍峨穩重,撐起家庭的重擔,決定家庭的方向與高度。無論他們沉默、嚴肅,或開明、幽默,都心中有家,眼中有格局。一個好的父親,是孩子生命里的一束光,照亮了孩子們前行的路。
父親節,愿每個孩子都能感受到父親的光,祝每一位父親節日快樂!
厲害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