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莞鞋企低谷 供應商也受牽連6月或洗牌
據記者了解, 目前東莞鞋企利潤降到僅有7%左右,不少鞋企更是感嘆訂單少得“不夠塞牙縫”。 招工難、成本上漲已是被炒了又炒的話題, 但對于東莞制造業老大之一的鞋類行業來說,卻仍然沒有尋找到解決的方案。
近期, 網絡熱傳東莞倒閉企業名單,里面列舉的東莞45 家倒閉企業中有12 家是鞋廠。有業內人士則透露,去年倒閉的鞋企遠遠不止這個數目。有業內人士預測,受勞動成本上升、原材料上漲、人民幣匯率上升等因素,6 月鞋業或面臨新一輪的洗牌。
鞋企利潤降到7%
“鞋類企業很難。”在東莞南城勝和廣場英國next 鞋業公司上班,已在鞋子行業做了十多年的向先生,一語道破了鞋企目前的狀況。
他告訴記者,鞋類企業不好做,說到底是成本問題。以出口的鞋子為例,一雙PU 女鞋,價格在7 美元左右, 按照1996 年以前的匯率是56 元人民幣,而現在的匯率是42 元人民幣,相差了十多元。而1996 年的底薪是300 元,工人的月工資大約900 元。現在的底薪是1100 元,工人工資大約是3000 元。勞動力成本上升了, 鞋價沒有上漲,利潤只能壓縮又壓縮。
東莞市伊達鞋材是一間小微企業,公司總經理徐勛海告訴記者,受歐債危機影響,很多鞋廠不好受,以前鞋子出口到外國,外國的企業會先去銀行貸款付款,現在則貸不到款,只能賣一部分鞋子給一部分鞋子的錢,來來回回,作為加工方,東莞的鞋企的資金鏈就受到了考驗。能撐的繼續撐著,不能撐的就直接倒閉?,F在鞋子的利潤剩下7%,比早幾年的20%降了六成。徐勛海感嘆,“現在老外都很精明, 把成本核算得很清楚,給你賺多少都算好了才過來找你做生意, 你不做,還有其他人去做。”
銘宏鞋廠做外貿鞋子有十年了,該工廠的老板陳海平告訴記者, 從2008 年以來他基本沒賺到錢,去年還虧了100 多萬元。今年樂觀估計會好一點,“因為訂單比去年同期多。不過有些同行則比較難過,如厚街奧某鞋廠,2 個月內被以100 多萬元的價格轉手兩次。”
目前只能拼血本
信貸、成本、訂單,成為鞋企今年必須面對的新“三道坎”。
記者從東莞市工商局了解到,東莞市的鞋子制造企業目前2854 間(內資一間,生產制造317間,個體2536 間)。至于去年倒閉了多少間,工商部門并沒有統計。不過記者在東莞陽光網陽光社區看到一份“2011 年東莞企業倒閉名單”, 里面列舉了東莞45 家倒閉企業, 其中有12 家是鞋廠。而有業內人士則透露,去年倒閉的鞋企遠遠不止這個數目,很多鞋企是發完工人工資后關門大吉。被列入名單的鞋企算是比較大,加上老板卷款走佬,造成比較壞的影響而廣受關注,如比較轟動的萬某鞋廠和新某鞋廠, 老板卷款走佬,工人集體到政府部門討薪。記者看到,該名單貼出來后,點擊數量達到9857 人,很多人還在后面跟帖,繼續把倒閉的鞋廠貼出來。
該業內人士介紹,目前很多幸存下來的鞋廠都是以“熬過今年或許會更好的心態”繼續砸錢經營,現在拼的都是血本,看誰扛得久。
向先生說,這幾年以來,勞動密集型企業都面臨著相當大的壓力, 最大的壓力來自成本上升。原材料、勞動力等成本上升比較快,成本上去了,產品價格卻因競爭激烈無法大幅提價,成本難以轉嫁,利潤受到嚴重擠壓。
訂單少得“不夠塞牙縫”
訂單問題是更多企業頭疼的問題。“現在的訂單非常少,都不夠塞牙縫。”鞋企老板張先生說,他的工廠今年基本沒接到什么訂單,6 月份以后的訂單基本沒有。
同樣,深圳把工人底薪調高也沖擊著東莞企業老板的神經, 在2 月份東莞市的外商茶話會上,不少企業代表提出,希望東莞市政府盡快出臺措施,穩定勞動力市場。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鞋廠老板表示, 這種困難實際上這幾年一直存在。只是在當前這個特殊環境下,問題顯得尤為突出。他在之前就開始放慢了利潤薄的訂單生產的步伐,以確保資金鏈的延續。
供應商也受牽連
鞋廠不好,作為供應商也非常不好受。
何偉(化名)原本是東莞厚街某展皮革公司的股東,今年剛剛轉型投資新型環保涂料,問及為何轉型,他表示,他和朋友從2008 年一直開貿易公司,以前一年賺50 萬元,作為股東,他可以分10萬元左右,不過前年,一個客戶(道滘的一間鞋廠)突然倒閉,老板欠下他的8 萬貨款逃之夭夭,他只好哀嘆流年不利。本以為去年會有起色,沒想到厚街客戶另一家鞋廠的老板同樣欠下一屁股債逃之夭夭。在沒收到6 萬貨款的同時,他用6000 元元的價格把自己的股份轉賣給別人,一咬牙轉行了。
專家:6月或臨新一輪洗牌
東莞理工學院經濟學教授莫安達曾對鞋企做過調查,他說,現在鞋企普遍不敢接長單,因為市場不穩定,企業最怕的是做好了對方沒有錢給, 或者是做好了對方不要了。大多數鞋企都是自保的心態,日子能過就行。
中山大學嶺南學院財政稅務系主任、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江一直對珠三角企業非常關注, 這段時間他也在研究東莞的鞋企,他表示,按照目前的狀況,東莞的鞋企確實很有可能在6 月面臨新一輪的洗牌。
林江表示, 目前鞋企的狀況非常微妙, 之所以說微妙,是因為鞋子可以給中國企業加工,也可以給越南企業或者印度的企業加工,訂單有不確定性。但另外一方面,只要需求還在,鞋企就會有訂單。雖然這些年東莞倒閉了不少的鞋企,但“我們去歐美考察的時候,發現很多價位比較低的鞋子都是中國制造。”一些鞋廠沒倒閉卻處于半歇業狀態,有些大廠則處于收縮狀態。
林江說,目前鞋企的訂單普遍都不高,有一些訂單人家算好能賺多少再給企業做, 而企業沒有討價還價的能力。如果不接訂單,企業馬上倒閉,接了,賺不到錢,訂單不多也會陷入死亡。有些鞋廠不敢接訂單,不知道下一步如何是好———增加人手, 如訂單不可持續, 就沒辦法維持;但如果再刪減人手,賠償給工人的錢可能更多。所以有些企業不是沒有訂單,而是有訂單不敢接。
勞動成本上升,原材料上漲,人民幣匯率上升,這些因素疊加,東莞鞋企6 月或面臨新一輪的洗牌。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