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織女王誕生
作為一個俄國猶太家庭中的大女兒,Rykiel 那標志性的外表總是讓她成為五個女兒中的異類。“我小時候,大人都以為我想要做巫婆。我的頭發天生是火紅的,走在路上別人要多看上一眼。我的四個妹妹都長著卷曲的金發,我太難看了。真可怕,不過卻也有好處—這讓我想要在任何事情上都做到最好,讓我變得樂觀堅強。”
與此同時,在Rykeil 家,時裝被認為是輕佻的話題,因而不允許談論。“我出生于布爾喬亞家庭,我們不能談時裝。我們談文學,談建筑,談政治、戲劇和醫藥,但從不談時裝。那是禁區。”
曾幾何時,她唯一的野心就是結婚,生10 個孩子。在1960 年她確實得以完婚并產下兩子,過著不需要上班賺錢的殷實生活。她丈夫開著一家經營成衣和定制服裝的小精品店,出于興趣,她開始設計自己想穿的毛衣。她請求一位供應商為自己做件羊毛衫——這件相當貼身的淺灰色毛衣在完工之前經過了一系列修改,一開始是太長,接著又變得太短,后來袖管過于寬大,最后它總算稱了Rykiel女士的心。就是這個樣子!“我做了一件套頭衫,它登上了《Elle》雜志的封面,于是突然間我成了針織衫女王。”她說起往事的語氣就像是至今還對自己的好運不敢相信。“我對時裝一竅不通,”她回想說,“只知道自己喜歡什么。”幸運的是,全世界的女人都喜歡她所喜歡的。
幾年之后,Rykiel 與丈夫分居,并在左岸開設了她自己的店鋪。那是1968 年,圣日爾曼區變得熱門了起來。Andy Warhol 住在Cherche Midi 路,David Hockney從倫敦搬到了羅漢庭院,Roland Barthes 成了Cafe de Flore 咖啡館的常客。學生集會和婦女解放運動都風起云涌。為年輕人和流浪詩人設計服裝的時機成熟了。Rykiel 在位于圣日爾曼區中心的Grenelle 路開設了第一家商店,開始把她的“窮男孩針織衫”賣給那些持少數派政見的巴黎人—這些衣服是如此短小,接縫也都露在外面。
“所有人都認為我做這種衣服是發瘋了,但Karl (Lagerfeld) 看了之后說:”Sonia,你一定要干下去,所有人都會追隨你的。‘“說她一時造成了轟動還不夠中肯。向來不易動容的英國資深雜志人Grace Mirabella 在Rykiel 傳記的前言中寫道:”時裝編輯們排著隊去看她的新品。記者們委實吃了不少苦——場內熱得要死,座位窄小,舉目不見一扇窗戶。我們屁股挨著屁股坐在一起,不舒服,但專心致志。封閉的空間阻擋不了我們的熱情,一俟時裝周結束,我們就趕快跑回她的店鋪去。“
1970 年代,Rykiel 成為了第一個為3 Suisses 做高檔郵購目錄的設計師。這種做法在當時看來很不合時宜,但卻創造了一個先例。Yves Saint Laurent 就看到了郵購目錄作為一種分銷渠道的意義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