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貨市場發展“劃重點”:積極推進碳期貨研發工作 服務好中小企業
“經過30多年的探索發展,我國已經上市94個期貨、期權產品,覆蓋農產品、有色金屬、鋼鐵、能源、化工、金融等國民經濟主要領域,原油期貨等9個品種實現對外開放,國際影響力逐漸增強。期貨市場作為國家現代金融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發揮了積極的作用。”9月1日,證監會副主席方星海在2021中國(鄭州)國際期貨論壇上致辭時表示。
在國內期貨市場愈發成熟的同時,方星海也對市場下一步發展明確了方向,表示期貨市場仍必須服務好中小企業,服務國家“雙碳”目標,成為服務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力量,成為服務國內大市場、對接內外雙循環的國際定價和風險管理平臺。
積極推進碳期貨研發工作。新華社
幫助實體企業向綠色低碳轉型
“期貨市場要發揮自身優勢,推動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建設和發展,積極推進碳期貨研發工作,以公開、連續、前瞻性的碳排放價格,引導全社會合理配置減排資源,幫助實體企業向綠色低碳轉型。”方星海在致辭時表示。
在方星海看來,期貨市場要主動服務國家“雙碳”目標,為國家綠色發展賦能。為此,期貨市場要進一步提高新能源產業相關品種的研發能力,為新能源企業提供更多有用、好用的風險管理工具,幫助企業穩定經營,支持產業高質量發展。
實際上,以期貨市場推動我國“雙碳”目標實現的布局早已開始。今年1月22日,中國證監會正式批準設立廣州期貨交易所(以下簡稱“廣期所”),至4月19日,廣期所正式揭牌。而對于廣期所的設立,證監會新聞發言人曾表示,近年來,證監會即在探索研究碳期貨市場建設,指導廣州期貨交易所積極穩妥推進碳期貨研發工作。
廣期所黨委副書記、總經理朱麗紅更在近日指出,碳排放權現貨市場以碳配額的現貨交易為主要目的,碳排放權期貨市場的主要功能之一是定價。市場規模和現貨制度體系是影響碳排放權期貨制度設計的重要因素,期待碳排放權現貨市場不斷優化完善,為碳排放權期貨的適時推出提供良好的制度支持。
“推出碳排放權期貨具有必要性,‘雙碳’目標意義深遠,目標的實現需要金融支持。碳定價是碳金融創新的基礎,而形成有效碳定價需要建立期貨市場。”朱麗紅稱。
廈門大學經濟學院教授韓乾也表示,未來推出碳排放期貨,將有利于通過市場化手段實現碳排放權的合理定價和碳排放權資源的合理配置,促進我國雙碳目標的順利完成。
“大多數產業企業對于雙碳目標的了解并不多或者理解并不深刻,期貨行業可以利用自己的研究優勢,對于雙碳目標對產業企業的影響、雙碳目標的實現路徑等進行研究,幫助企業更深刻地理解雙碳目標。”南華期貨研究所所長曹揚慧也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提出,在產業企業在減碳的過程中,必然會面臨更大的經營壓力,比如成本大幅抬升,價格波動加劇等,期貨市場可以幫助企業利用好期貨工具,實現企業的穩定經營,以更好地推進減碳工作。
加大對中小企業服務力度
在服務我國“雙碳”目標的同時,方星海指出,期貨市場也能夠有效服務國內中小企業發展。
早在2011年9月,工信部便在《“十二五”中小企業成長規劃》中提出了“專精特新”的概念。近期舉行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更指出,要加快解決“卡脖子”難題,發展“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要加大改革攻堅力度、進一步激發市場主體活力。
“中小企業對任何一個經濟體都十分重要,我國一大批中小企業正朝專、精、特、新方向發展,給我國經濟增添強勁動力,期貨市場必須服務好中小企業。”方星海表示。
去年以來,疫情沖擊疊加部分大宗商品價格攀升,給實體經濟特別是中小企業經營帶來不利影響。而在韓乾看來,這一過程中,期貨市場即可以幫助中小企業管理價格風險,幫助企業做好生產和銷售的統籌規劃,提高企業現金流的穩定性,從而促進企業更健康發展。
僅從鄭商所數據看,今年前7個月,中小企業在鄭商所場外平臺開展倉單交易涉及的銷售額和購買額分別超過14.4億元和13.6億元。其中,新疆的中小加工廠就通過平臺完成了6.3億元貨值棉花的銷售,較好解決了資金周轉難題。
“期貨市場要發揮好服務實體經濟的功能,就必須服務好中小企業。”曹揚慧也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從期貨的定價功能而言,要讓期貨價格為中小企業產品定價及生產決策提供參考。現貨市場的信息不對稱讓中小企業在市場價格信息獲取方面通常處于劣勢,需要付出較高的成本。而期貨市場形成的價格公開透明,可以大大降低中小企業的信息劣勢和獲取成本。因此期貨行業應該加大對中小企業期貨知識的普及,加大對期貨價格應用的宣傳。
另外,期貨行業也要加強對中小企業的風險管理服務。在當今國內外經濟增速放緩,經濟形勢劇烈波動,又疊加疫情、地緣政治等因素的情況下,中小企業更是舉步維艱,面臨著更大的生存風險。期貨行業必須要為中小企業提供優質的風險管理服務,使中小企業可以有效對沖商品價格波動風險、匯率波動風險,幫助其利用期貨進行產銷和庫存管理等,讓其能夠有效抵御經濟大周期的沖擊。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