敷面膜暴斃映射制鞋行業自有品牌風險大
生活中食物中毒而死、因病魔纏身而死或因某種事故而死……這樣的死因并不新鮮。而近日一條因敷面膜中毒實屬鮮見。“女子敷面膜”致死的消息在微博上火熱傳播,引發消費者對美白面膜質量的擔憂。消息稱,死者是福州一位40來歲的金女士,所用面膜為一款珍珠美面膜,使用后,使用后全身發紅,嘴唇發紫,后來死亡。
因為一款面膜,屈臣氏與一樁命案牽連在一起——福建一女性顧客在使用了屈臣氏珍珠臻致美白面膜后死亡。對此,屈臣氏昨日透露“面膜致命”事件仍處于調查階段,目前沒有任何證據證明消費者的死因與該產品有任何關系。雖然強調產品已通過多重安全檢測,但公司還是立刻將該產品在全國網點暫時下架,并聯系供應商進行進一步檢測。其還稱,已與顧客家屬及相關政府部門取得聯系,但目前未獲得消費者家屬同意配合對事件原因進行調查。
對于“面膜致死”風波,多數業內專家均表示,雖然沒有尸檢報告無法作出判斷,但在一般情況下,面膜是不可能快速致死的。也有專家表示,面膜致死“從理論上是基本沒可能的,但也的確存在極特殊的過敏人群。”目前雖然事件還未有調查結果,但屈臣氏引以為傲的自有品牌戰略還是被推上風口浪尖:通過事發時死者使用的屈臣氏珍珠臻致系列的眼膜產品上的標注,我們找到“被委托生產廠家”為諾斯貝爾,之后發現屈臣氏超過2000種自有品牌全部靠貼牌生產,其質量管控再次受到質疑。
貼牌生產對于國內眾多傳統生產型企業來說是個很尋常的運營模式,延伸至制鞋行業亦是如此。而此次的屈臣氏面膜中毒暴露制鞋行業貼牌生產同樣面臨危機。我們知道,對于剛起步的中小型鞋服企業,無品牌、無知名力、無影響力只能依靠貼牌生產維持企業。而當鞋企發展到一定程度時,簡單的貼牌不能滿足現狀,建立自有品牌成為企業發展趨勢。因為自有品牌的產品利潤更高。業內人士算了筆帳,以屈臣氏的面膜為例,一片普通的面膜如果成本3元,零售價20元,銷售自有品牌的毛利就是17元。但如果是代理產品,小品牌進價是五折,大一點品牌的就可能要七八折,利潤相差很多。但高利潤背后,也帶來了自有品牌的風險。
制鞋行業作為國內傳統勞動密集型產業,很多鞋服企業注重自有品牌,因此在有足夠的資源及能力時,便會建立自有品牌。自有品牌固然好,但也有一定的風險,要保證產品質量、市場趨勢等各方面問題。一位國內鞋業權威人士曾在一次論壇上指出,貼牌生產最大的弱點就是主動權不掌握在我們企業的手中,僅靠加工賺取微薄的利潤,而且容易因為加工出口量大遭遇國外的貿易壁壘。
那么,OEM企業的出路究竟在何方?對這個老調重彈的問題,專家們早已開出了“自創品牌、追求更高附加值”這一萬金油般的藥方。{page_break}
“我們做了這么多年貼牌生產,產品生產線、企業的運營模式都是做外銷的方式。自創品牌,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啊!”杭州一家外貿鞋企負責人感慨道,要真正實現從貼牌生產到自創品牌的轉身,必須解決的問題很多:自創品牌需要一流生產線,原有的生產線怎么辦?新品牌要有自己的風格,設計團隊從哪里來?如果轉為應對國內市場,銷售渠道怎么拓展?這些都是很復雜的問題。
因此,對于自主品牌與OEM兩重天的命運,就曾有業內專家表示,雖然外銷市場目前還是離不開中國鞋企,但企業不能一味堅持過去貼牌生產的老套經營方式。要取得長久的經營效益,需要企業轉變發展模式。
正如某行業人士所感慨的:“貼牌業務是生意,品牌業務是事業。”以貼牌創業、以創牌立業才是我們企業發展的追求。眾所周知,可口可樂人最津津樂道的一句話是:“假如可口可樂的工廠一把大火燒掉,全世界第二天各大媒體的頭版頭條一定是銀行爭相給可口可樂貸款。”這就是品牌的價值和力量。同樣,我們的國有品牌海爾之所以海外投資能成功,關鍵不是出口創匯,而是出口創牌。
事實證明,自有品牌的確成了企業自救、破冰前行的法寶,立足2012,迎接一個新化莫測的世界,一個重新洗牌的市場格局,因為就目前這種情況,好的企業和好的產品更能被凸顯出來,自主品牌廠商能以更短的時間實現與世界接軌。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