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東與阿里的模式之爭
2028億美金,292億美金,分別是阿里巴巴與京東的當前市值。
如果說京東已經成為馬云與阿里最恐懼的對手,尚難讓人信服,畢竟阿里是京東將近7倍的市值。但毫無疑問的是,京東已成為阿里巴巴在中國最有力的挑戰者。
阿里模式與京東模式的優劣之爭,一直是行業津津樂道的話題,馬云與劉強東也各執一詞。
馬云眼里的京東
馬云在多個公開場合提及京東,也證明了阿里巴巴開始極度重視京東這個競爭對手。
在知名互聯網媒體人方興東著作的《阿里巴巴正傳》一書中,方興東提到馬云對于京東的看法。
“京東將來會成為悲劇,這個悲劇是我第一天就提醒大家的,不是我比他強,而是方向性的問題,這是沒辦法的。你知道京東現在多少人嗎?5萬人!阿里巴巴是慢慢長起來的,現在才23000人。收購加起來是25000人。你知道我為什么不做快遞?現在京東5萬人,倉儲將近三四萬人,一天配上200萬的包裹。我現在平均每天要配上2700萬的包裹,什么概念?中國十年之后,每天將有3億個包裹,你得聘請100萬人,那這100萬人就搞死你了,你再管試試?而且它的60%收入是在中關村和淘寶,它自己網上不可能這么大量。所以,我在公司一再告訴大家,千萬不要去碰京東。別到時候自己死了賴上我們。”
馬云關于“京東將來會成為悲劇,千萬不要去碰京東”的言語引起巨大風波,事后馬云微博發文道歉。
馬云說,我這個人喜歡聊天,漫無目的,海闊天空,痛快淋漓而只圖“嘴爽”。這些年在很多不同場合,我說了不少的“瘋話”“胡話”和“愚蠢的吹牛”,給自己也給別人帶去了不少問題和麻煩。這次聊天,沒想到一個朋友把聊天再次錄音成文,很多話確實是我說的,但媒體卻弄出一個我批評京東的標題文章,傳播得很快。友人間的吹牛聊天被公開成報道,對大家都不公平,特別是對京東公司可能會造成無端的困擾和添亂,我深表歉意。我補充一下我對京東的另外一些思考吧:任何商業模式都是不完美的,沒有所謂真正正確的模式。適合自己的鞋子才是最好的鞋子。適合自己理想的,受客戶歡迎的就是最好的!!!如果中國互聯網只有一種所謂的正確模式才是我們的悲哀和無知。當然,我們這些創業者都是在每天被人挑戰指責下走出來的。
馬云雖然最后就這次事件公開道歉。但拋開故意輕視競爭對手的因素之外,也反映了他對京東模式弊端的一些真實看法。
相比阿里平臺模式的輕資產,京東自采自銷,自建龐大的倉儲基地與物流配送體系顯得非常笨重。隨著交易量的攀升,人員規模的膨脹,企業管理容易失控。京東未來是否有能力繼續駕馭如此重的業務?成為馬云抨擊京東的核心原因。
劉強東眼里的阿里
京東上市,是2014年中國互聯網行業的一個標志性事件,意味著京東正式具備了向阿里發起挑戰的資格。
在京東上市后,劉強東接受記者采訪時,自信滿滿的說,京東超過阿里是必然的。“底氣來自用戶體驗。如果我們未來十年,保證像過去一樣,用戶體驗好于阿里,超過它一定是必然的”。
{page_break}在馬云質疑京東模式的同時,劉強東毫不示弱,直擊阿里的假貨軟肋。“其實在網上管理假貨是非常容易的,很簡單,一個程序員花一天的時間就把它管好了。”在華爾街日報的一篇專訪文章中,劉強東這樣諷刺阿里。
從劉強東的話語中,其自豪的是京東的產品與服務品質。他把阿里比成上島咖啡,是加盟模式,品質得不到保證;京東是星巴克的直營模式,品質和體驗有保證。
劉強東所說不無道理,京東的崛起其實攻擊的就是阿里巴巴的軟肋。很多顧客最終因為正品和配送的快捷,從阿里平臺流向京東,成為京東商城的忠實用戶。筆者亦是如此。
另外,騰訊戰略投資京東,微信開放一級入口給京東商城,也加強了劉強東帶領京東超越阿里的信心。
市場經濟與計劃經濟之爭
阿里模式與京東模式孰優孰劣,難有定論。
目前看似京東距離阿里的體量還很遙遠,但要知道,京東創業要比阿里晚許多。另外,全球電商的真正龍頭亞馬遜更接近的是京東模式。京東未來發展的后勁十足。
如果用大家熟悉的兩個經濟學概念來類比阿里與京東模式,阿里模式其實更像市場經濟,京東模式更接近計劃經濟。
阿里采取開放的平臺模式,發動全中國的中小賣家在其平臺上經營,就像調動了千萬螞蟻雄兵的力量。中小賣家們從自利的角度,都會為用戶提供盡可能低的價格,盡可能好的服務,而不需要阿里巴巴在價格與服務上做太多干涉,只需建立一套維護中小賣家公平競爭的機制。
所以,在阿里平臺上,價格沒有最低、只有更低,這是市場競爭機制帶來的結果。所以大量對價格更敏感的用戶就會留存在阿里平臺,因為淘寶是他們搜尋低價產品的樂園。另外,開放平臺模式,使得阿里能更為輕松承載更大的交易量,不會因為規模膨脹導致失控。
京東采取自采自銷與自建物流模式,自定價格,掌控了業務的最核心環節。這樣在保證正品與配送的快捷上,京東更勝阿里一籌。所以那些對價格不是特別敏感,對產品與服務有更高要求的用戶就會選擇京東。但確實如馬云所講,自營模式會使京東的交易量受限,并且自營模式帶來人員規模的幾何級增長,讓京東承受著更大的管理壓力。
不過,阿里與京東這兩種模式一定會長期共存,并不像雙方互相詬病的那樣,直言對方沒有未來。
龍虎相爭,兩不相傷
筆者曾因主導與阿里、京東的戰略合作,在公司內部也有非常要好的朋友。所以對兩家企業非常熟悉。
阿里與京東都是非常優秀的互聯網企業,都有著非常優秀的創始人與員工。
馬云格局遠大,劉強東膽略非凡,阿里人大氣睿智,京東人勇猛直爽。在兩個公司內部,雙方更多的是惺惺相惜、彼此借鑒,并非傳說中的仇人相見、分外眼紅。
正像可口可樂與百事可樂、耐克與阿迪達斯、奔馳與寶馬等偉大的競爭對手一樣。沒有阿里的探索,就沒有今天的京東。沒有京東帶來的壓力,阿里也不會有今天的成就。沒有劉強東,馬云也許會心生獨孤求敗的哀愁。
所以,不應是“既生馬云,何生劉強東"的感慨。而是世界創造了馬云,需要創造一個劉強東不讓其過分孤單。
兩個人也都沒有停止前進的腳步。馬云基于未來,提出了阿里巴巴"Happy與Health“的雙H戰略。劉強東也提出來希望京東有一天成為“國民的京東”,實現凈收入過萬億,就業過百萬、納稅過100億美金宏大目標。
討論雙方模式的優劣之爭,已無太大意義。中國能在電商領域同時出現兩種截然不同的模式,同時出現兩位杰出的企業家已是幸運。
未來,馬云與劉強東更多精力不應該局限在國內市場的業務競爭,而要敢于對標谷歌、亞馬遜與Facebook,在著眼未來的下一技術與商業模式上率先突破。
而這一點正是中國企業家極度缺乏的。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