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維碼支付剎車令 可否解救 銀聯
這里世界服裝鞋帽網的小編為大家介紹的是二維碼支付喊停百日,銀聯被傳加入戰局。
據報道,在電影院、咖啡廳或是打車的時候,拿起手機掃一掃,就可以輕松完成交易,曾經一度,二維碼支付成了我們支付方式的新寵,這只移動支付領域的生力軍一時間風頭無二,以至于有銀行業人士都高喊:狼來了 。
可是戲劇化性的變化出現了,出于安全性考慮,今年三月中旬,央行下文明確表示,緊急暫停二維碼付款技術市場推廣。對于央行下達剎車令的原因,有業內人士猜測是因為支付寶和騰訊賣力推廣的二維碼支付已經危害到了傳統的銀聯刷卡業務。
而巧合的是,隨后又傳銀聯要推出自己的二維碼支付業務,一時央行偏袒銀聯的質疑甚囂塵上。不過銀聯隨即否認“已經在市場上啟動自己的二維碼支付的商業應用,一時間各方的較勁,旁觀者猶如霧里看花。
到現在,“暫停令”發布已滿百天了,但相關業務似乎是喊停卻未停。如今在線下商店,二維碼支付仍然可以使用。面對這塊大蛋糕,各方該怎么分?央行又會有什么動作?
按照央行給出的說法,二維碼付款技術的風險控制水平直接關系到客戶的信息安全和資金安全,基于監管和安全因素考慮,暫停支付寶和騰訊的二維碼支付。但三個多月來,掃碼付款并未“偃旗息鼓“。以合肥為例,目前全市9000多輛出租車中,超過半數都擁有付款二維碼。出租車司機曹師傅說,在今年5月份,還收到鼓勵“讓乘客掃碼”的信息。
記者:掃的人多不多?
出租車司機曹師傅高峰期掃的人就比較多。
記者:不是說三月份開始國家有規定,不允許掃碼支付?
出租車司機曹師傅他講是這樣講,但是五月份,(支付寶)上面發個短信說現在乘客掃碼,駕駛員能得到優惠,五月份到現在,還掃了一個多月。
而在一些電影院,咖啡店,也仍然可以通過二維碼支付,便捷是人們“掃碼支付”的主要考慮:
市民:兜里擱太多東西容易丟,因為用手機一劃,手機永遠不離手,覺的特別方便。
與此同時,有消息說,新的二維碼付款服務也在“躍躍欲試“,目前銀聯二維碼支付系統已經開發完成,正在和銀行商討合作推廣事宜。與此前支付寶等第三方支付推出的方式不同,“銀聯版”二維碼是由消費者的移動終端生成每張銀行卡的二維碼,商家進行掃碼后完成資金信息傳遞并支付。不過記者致電銀聯相關部門詢問此事時,銀聯否認“已經在市場上啟動二維碼支付的商業應用“,但表示,目前正在配合相關部門積極研究技術成熟、安全可控的解決方案。
中國移動互聯網產業聯盟秘書長李易認為,考慮到央行態度尚不明確,“二維碼支付”仍然是“妾身未明”。但是此前透露的信息還是有可信之處。比如銀聯二維碼所可能采取的“消費者主動生成二維碼,而由商家進行掃碼,在進行驗證確認”的方式,本質上是將刷卡轉變成掃碼,從模式上看,有利于規避一些安全風險,可能代表了未來二維碼支付的方向。
李易:同銀聯一樣,面對巨大的市場前景,各方都不愿輸在起跑線上。一方面,原有的線下業務并未全部收回,另一方面,支付寶也在積極的配合相關部門進行調整。
支付寶:支付寶一直非常關注二維碼以及條碼支付的技術和應用,我們也一直積極配合央行、支付清算協會等,就二維碼支付的相關標準,進行一些研討,后續的話也會看相應的政策情況,跟監管部門就技術、標準進行溝通。
而曾經在“掃碼卡位戰”占有一席之地的另一家第三方支付“財付通”也想在這個領域“大展拳腳”。
財付通:還是想繼續深入的來做,我們覺得這個市場也很大,對消費者也好,對商家也好,都是非常便利的支付手段。
即便未來的標準上可能不占優勢,財付通方面也表示,樂見其成:
財付通:如果有這樣一個統一的標準出來,對整個行業的發展會有更好地促進作用,相當于商家可能只用一臺機器就能解決所有的支付通道問題,就不需要設置很多臺機器。這對整個行業的發展也是有好處的。
一邊是央行發布的“限制令“,另一邊確實各家機構動作不停布局二維碼支付。為何”掃碼支付“叫停不停?未來,二維碼支付”解禁“是否已有時間表? 業內認為,此前央行對于二維碼支付的態度是暫停而非更加嚴厲的“叫停”,也為為這種創新支付方式留有余地。同時,市場的趨勢也讓各家不愿放棄這塊巨大的蛋糕。
中國移動互聯網產業聯盟秘書長李易:從全世界來看,像這個無幣的這種支付的方式的轉移,海外像這個很多類似像這個銀聯的機構,可能都已經在做這樣的事情,不是說你能夠抵擋這個趨勢的,第二個我覺得現在互聯網的支付寶(民信),大部分人,都已經開始嘗試并且發現,好像也沒有出現什么問題。
不過中國人民銀行支付結算司副司長樊爽文此前曾表示,在確定解決現存安全風險前,二維碼的“暫停令”不會解禁。
樊爽文:互聯網金融他也有風險,在創新過程中,這個失誤和風險一定要控制在可控范圍內。
業內認為,在市場需求增長和目前鼓勵發展互聯網金融的大背景下,央行可能會加快與相關部門機構制定二維碼支付標準的步伐,但考慮到各方利益分賬等現實層面博弈,想要大范圍推向市場可能還要經過一場更激烈的”拼殺”。
第三方支付分析師王維東:如果說單純從技術的角度來講其實我覺得沒有問題,但是從不同類型的企業合作,這一類來講,可能就會產生一些,額外的一個事情了。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