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裝等家族企業“接班”成敗原因探析
據統計,中國家族企業的平均壽命只有24年。原因在于經營者素質偏低。一般而言,改革開放之后涌現的大多數家族企業家的文化素質較低、知識匱乏、經營理念陳舊落后,不能夠主動和快速地掌握現代企業的管理理念。就世界范圍而言,家族企業中30%能夠生存到第二代,只有10%能夠“活”過第三代,其淘汰率是相當高的。同時,也有不少企業接班順利,而且企業在子女手里發展得更具競爭力的案例。筆者綜合各種情況,對目前家族企業接班的成功與失敗因素作了總結。
失敗原因:
第一,缺乏繼承計劃。缺乏繼承計劃被認為是很多家族企業繼承失敗的主要原因。當創始人在世時,其權威身份對家族和企業仍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但是,很多家族企業所有者進入60歲的時候才開始著手籌劃繼承權問題,有的企業家在他們不能繼續領導企業的時候,還遲遲不能為身后之事做出安排。他們心理上很不情愿退出,因為一旦創始人設計繼承計劃,意味著他就提早經歷一次死亡儀式。就像一位創始人所說的一樣:“制定我的繼承計劃就像在積極地安排我的葬禮。”
第二,把企業硬性傳給無競爭能力或沒有準備好的繼承者。在中國,由于長期存在的父系財產繼承關系,子承父業被視為理所當然。這種用人機制上的僵化和人力資源的排他性,是民營企業采用家族式管理模式在進一步發展中遇到的最大阻力。如果創業者遇到不可抗拒的因素,如死亡,或突發事件出現,如果用沒有訓練有素、準備好的繼承人頂替的話,家族企業將會遭到沉重的或毀滅性的打擊。
第三,在進行企業傳承時沒有處理好后代的財產分配問題。這一點在家族成員比較多的企業情況尤其突出。兄弟反目、手足相殘之后,往往就是企業分崩離析。
成功原因:
第一,提前制定繼承計劃。全面的繼承計劃無論對家族還是對企業都是十分必要的。來繼承人培養需要一個過程,必須為掌握企業的權力和建立永續經營而做好準備,需要獲得家族成員、員工、供應商、顧客等利益相關者的肯定、依賴和支持,需要在周詳計劃的引導下接受嚴格的訓練,而這并非一蹴而就。及早制定中國家族企業的繼承計劃是避免發生繼承矛盾的有效措施。
第二,對繼承者進行培養。實施繼承計劃的第二步就是對繼承人進行培養。在繼承人的培養過程中,還需要不斷地對繼承候選人進行篩選和淘汰。繼承候選人有可能在若干年后接管企業,成為企業的領導人,因此,其不但應熟悉和掌握本行業的生產、經營、技術等專業知識和技能,更應具備一個成功領導者應具備的領導能力。家族企業繼承人的培養,一般是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在進入企業前接受學校的正規教育,到知名學府學習所必需的基礎知識、管理知識、專業知識。第二階段,進入家族企業,有的是從企業的基層做起,有的是從企業的中層做起,在企業的實踐過程中成長,用自己的業績樹立威望,最終接管家族企業。
第三,制定合理的現代化制度,擺脫以“人制”管人,而用“制度”管人。然而,由于家族企業工作人員的血緣、親緣關系錯綜復雜,雖然企業也建立了一些規章制度,但是在這種以人情代替規章制度的管理方式中,其結果往往是各種規章制度僅僅是擺設,或者只對家族外人員起作用。而在傳承時如果能把完善的制度也傳承下去,會利于接班人在初始階段保持企業的穩定性。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