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服飾文化之霞帔的起源與研究
帔子出現在南北朝時期,隋唐時期得此名。到宋代將它列入禮服行列之中。明代時發展成了玉石的墜子。
霞帔是宮廷命婦的著裝,平民女子只有出嫁時才可以著——按照華夏禮義,大禮可攝勝,就是祭禮、婚禮等場合可向上越級,不算僭越。命婦的霞帔在用色和圖案紋飾上都有規定。品級的差別主要表現在紋飾上,如下分別列數。
一、二品命婦霞帔為蹙金繡云霞翟紋(翟:即長尾山雉),三、四品為金繡云霞孔雀紋,五品繡云霞鴛鴦紋,六、七品繡云霞練鵲紋,八、九品繡纏校花紋。
霞帔本來只是服飾的一種,據專家們研究,它來源于唐代女性的“帔子”。但是,在宋代,霞帔變成了女性禮服的一部分,也變成了女性社會身份的一種標志。 福建南宋黃升墓中出土有宋代霞帔的實物,其形制是兩條繡滿花卉紋的細長帶,長帶尖角一端相連,形成“V”字形。
穿用的方式,是將兩條長帶搭在肩頭,在頸后以線相縫連,而尖角一端垂在身前,下墜一個金或玉的圓形“帔墜”作為裝飾。這樣的霞帔是宋代內、外命婦常禮服的一部分,如《宋史·輿服志》所記:“常服,后妃,大袖、生色領,長裙,霞帔、玉墜子。”所謂“常服”并非指日常服裝,而是在國家大典之外的各種禮儀場合所應著的正式禮服。
正因為霞帔是貴婦常禮服的一部分,并非人人可佩,所以,在宋代宮廷中衍生出了“紅霞帔”、“紫霞帔”這樣的后妃名號。如《建炎以來系年要錄》記,紹興九年,“后宮韓氏為紅霞帔”。將韓氏泛稱以“后宮”,說明她只是一位普通宮女,原本沒有任何位階。
{page_break}
再如宋人張擴《東窗集》中記有《紅霞帔馮十一、張真奴、陳翠奴、劉十娘、王惜奴等并轉典字,紅霞帔鮑倬兒、紫霞帔王受奴并轉掌字制》一則,實際是皇帝開具的“授任書”,把一批原為紅霞帔、紫霞帔身份的宮女,“提升”為典字、掌字。據《說郛》中的《趨朝事類》,在宮廷“內命婦”中,典字為正八品,掌字為正九品,在后妃、女官的正式編制中屬于最低的兩級,而紅霞帔、紫霞帔以及地位更低的聽宣、聽直、書直則根本“不系入品”。
看得出來,皇帝如果喜歡上了一位普通宮女,往往先給她一個紅霞帔或紫霞帔的名分,讓她與一般的宮女有所區別。如果這位宮女能夠繼續獲得皇帝的恩寵,才有可能被封為“正式”的嬪妃,在禮法體系中占據一個堂堂正正的席位。
至于何以呼為“紅霞帔”、“紫霞帔”?推測起來,普通宮女當然沒有佩戴霞帔的權利,于是,受了皇帝恩寵的宮女,會被特別賜以紅霞帔或紫霞帔。在宮中的各種禮儀場合,有正式名號的后妃們要按規制穿戴符合各自地位的常禮服,尚未獲得“職稱”的承恩宮女們當然沒有這一資格,但是,她們可以在宮女服裝上加佩紅霞帔、紫霞帔,標示其特殊身份。
從文獻中可以看出,宋朝皇帝賞賜紅、紫霞帔,那是相當的大方,宮廷中經常會有成群身為紅霞帔、紫霞帔的低級妃嬪。對于陳翠奴、劉十娘這樣顯然出身社會下層的女孩子,一襲霞帔,無疑如同一張入場券,讓她們得以進入爭奪后妃尊位的游戲場。南宋高宗的妃子當中,就有一位劉氏入宮后從“紅霞帔”做起,一路升到貴妃。 但一旦爭斗失敗,迎來的命運也格外悲慘。
《續資治通鑒長編》記載,北宋哲宗晏駕未久,皇太后便下令廢黜一批哲宗身邊的妃嬪、宮人,其中有位韓氏女子,便由正五品的才人直降為紅霞帔。皇太后指責韓才人路數不正,脾氣還壞,“且與一紅霞帔名目,令往守陵”,實際是硬塞給韓氏一個最卑微的妃子身份,借此罰她去為哲宗守陵,在陵園中埋沒一生。在此,“紅霞帔”成了暗算的手段,也是侮辱的標志。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