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解讀:化解過剩產能中職工權益保障
化解過剩產能過程中的職工安置和權益保障問題至關重要,做好這項工作,必須做實做細職工安置工作,保障職工民主參與權;加強職工教育培訓,保障職工就業權;加強政策引導和保障托底工作,降低社會風險。企業要自覺承擔起社會責任,最大限度實現職工內部安置,要做實做細職工分流安置方案的制定實施工作,保障職工民主參與權。
一是做好宣傳,取得職工的理解與認同。做好宣傳動員工作,使職工充分認識到行業化解過剩產能的必要性、緊迫性,把企業的困難情況向職工交底,爭取職工的理解和主動參與。
二是摸清底數,分類實施安置方案。發揮工會、團委等群團組織的積極作用,深入基層,了解一線,充分掌握職工基本情況,多方面收集職工訴求。全面評估企業去產能狀況,按照企業所需、職工所能,并承擔企業社會責任的原則做好謀劃,分流安置方向細化到每一位職工,更好體現以人為本。
三是規范程序,依法通過涉及職工利益的重大決策。積極搭建勞動關系雙方溝通協商平臺,職工安置方案要經職工代表大會或全體職工討論通過,未征求職工意見和未經職代會審議通過的決策不得實施。堅持廠務公開制度,依法就裁員、降薪和轉移安置等問題與職工開展集體協商,讓重大事項在陽光下運作。
四是完善細節,解除勞動合同時避免遺留問題。保障職工的經濟利益,依法結清職工工資、及時補繳社會保險、支付醫藥費、經濟補償等相關費用,做好社保關系轉移接續等工作。
此次化解過剩產能安置職工的人數眾多,必須向外部拓展就業領域。在職工轉移安置過程中,需加強對這部分職工的教育培訓。
加強職業技能和勞動技能培訓。一方面要加強宣傳教育工作,提高其對職業培訓的認識,自覺地參加再就業培訓,另一方面也要進一步改進再就業培訓的內容。再就業培訓應該秉承市場所需、職工所能的原則展開,在培訓項目上,應盡可能選擇貼合職工能力范圍,能夠在較短時間掌握并實現就業或創業的項目,增強吸引力。
優化培訓方式。一是培訓時間要更加靈活,通過提供夜間授課、周末授課等各種方式,方便參與培訓的職工調配時間。二是培訓方式要更加靈活,對基礎知識、理論知識可以采用網絡授課、邊干邊學等便捷、高效的培訓模式。三是培訓地點要更加方便,可以在員工相對集中的地方或離居住地相對近的地方設立集中教學點。四是培訓模式上更加靈活,采取送教上門、整體培訓、產訓結合等方式,提供實實在在的職業技能培訓。
開展創業培訓和引導。解決失業問題的最主要途徑,就是推動創業來提供新的崗位。去產能企業安置職工中也不乏準備創業的人員,但他們缺乏經驗、勇氣和資金,這就需要相關部門在給予資金支持的同時,還要做好創業指導與服務。對有創新創業意愿的職工和失業人員,要有針對性的提出創業指導、項目咨詢和跟蹤服務。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