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莞欲實現“三重”發展方針
從去年6月開始,劉明輝已經換了3個工廠,其中1家倒閉,1家因為轉型升級,取消了原來的崗位,另一家則是遷移到江西贛州。
原籍四川南充的劉明輝在東莞打工有10余年時間,一直都在加工貿易型的工廠從事流水線工作。他表示,現在東莞的工廠變化很大,像他這樣沒有什么技術的工人,工作變得越來越不穩定。
東莞這個以外向型加工貿易為主的珠三角城市,在世界市場需求持續低迷的背景下,正在感受到新一輪產業轉型升級的巨大壓力。
東莞市統計局的數據顯示,一直到5月份,東莞經濟的很多指標都是負增長。其中作為經濟發展硬指標的電力消耗似乎更能說明問題。今年一季度東莞總售電量為114.58億千瓦時,同比下降0.8%。其中工業用電90.55億千瓦時,同比下降2.8%。
種種跡象表明,以外向型為標志的加工貿易行業作為經濟支柱的東莞,在發展的過程中,面對國際經濟形勢的劇變,已經越來越難以為繼。
尤其是,東莞加工貿易企業的轉型升級也空前提速。根據東莞有關方面提供的數據,今年以來,東莞全市新增來料加工企業轉為法人企業330家,來料加工出口比重下降至14.7%,同比下降6.9個百分點。
對此困境,東莞如何轉型突圍?當地政府部門開出了“重大產業集聚區、重大項目、重大科技專項”的所謂“三重”突圍“藥方”。
平臺:加博會
事實上,無論中央還是廣東省政府,在對東莞以外向型為主的加工貿易產業的轉型升級高度關注并寄予厚望的同時,竭力為東莞經濟轉型提供平臺及政策支持。
8月30日,廣東全省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現場會在東莞舉行。同時,為給以東莞為代表的珠三角區域加工貿易企業提供轉型升級所必需的內銷平臺,廣東省今年起將從2009年開始的每年一屆的“廣東外商投資企業產品(內銷)博覽會”,更名為“中國加工貿易博覽會”,變身國家級博覽會。
在此之前,東莞還被廣東省和國務院先后確定為加工貿易轉型升級試點城市,通過先行先試,針對存在的問題,東莞主動協調海關、稅務、商檢等部門做好轉型業務流程對接,成功解決了企業轉型中所提出的土地使用權和房產權轉移、進口設備解除監管等100多個實際問題,率先在全國探索建立了來料加工企業不停產轉法人企業的“無障礙通道”,并形成了一套統一機制和操作辦法。
據悉,2008年以來,在一系列特殊政策的支持下,東莞有近4000家來料加工企業實現了不停產轉法人企業,占轉型前來料加工企業總數的六成多。截至目前,東莞外資企業國內銷售總額已達1264.5億元,增長8.3%,高于出口增長水平。
廣東省政府常務副省長肖志恒在首屆加工貿易博覽會現場對記者表示,廣東正處于加快轉型升級、建設幸福廣東的關鍵時期,加工貿易能否成功轉型升級,直接關系到這一核心任務的順利完成。
與此同時,廣東省還首次給加工貿易產業的升級轉型定出了時間表。肖志恒表示,廣東明確了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的下一步發展目標,即力爭到2015年,企業“委托設計+自主品牌”混合生產方式加工貿易出口占加工貿易出口總額的比重提升至70%以上;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占加工貿易出口總額的比重達到50%;技術密集型和資本密集型企業占加工貿易企業總數的比重提升到60%以上,實現加工貿易增長由規模速度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
突破口:“三重”
從廣東省發改委主任調任東莞市委書記的徐建華認為,東莞產業結構總體上仍然是“滿天星斗、缺乏明月”的狀況,產業水平總體不高,重大產業集聚區、重大項目、重大科技專項支撐發展的力度薄弱,嚴重影響發展的質量和后勁。
他認為,支撐高水平崛起是產業高級化,重大項目、重大產業集聚區、重大科技專項是實現產業高級化的抓手。只有這樣,東莞經濟才有可能重回發展的“快車道”。
徐建華的上述觀點很快在東莞得到廣泛認同。“發展大項目,高水平崛起才有保障。”東莞厚街鎮委書記黎惠勤說,東莞與佛山在經濟總量上的差距在擴大,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大項目不足,政府報告很重視加大引進大項目、大產業。
他表示,從厚街的實踐來看,扶優扶強重點企業很有必要。近年來,厚街集中力量扶持80家重點企業做大做強,取得了一定成效。建議重新制定一些靈活的政策,加大對大項目、重點項目扶持力度。
據此,東莞市政府將“三重”建設視為加快轉型升級、實現高水平崛起的突破口和加速器。
據了解,截至目前,東莞市列入目標管理責任制方案的117個重點項目已完成投資174.7億元,占年度計劃72.2%;20個重大產業集聚區顯現明顯的集聚效應;而32個重大科技專項也已取得初步成果,至6月底共取得銷售金額9.65億元。
日前東莞市舉行了“三重”項目簽約儀式暨建設工作推進會,簽約項目72個,投資總額達1025億元,涉及29個鎮街(園區)。其中,重大科技專項8個,重大產業集聚區1個,重大項目63個。項目涵蓋了戰略性新興產業、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等領域。
據東莞市常務副市長梁國英介紹,今年東莞108項市重點建設項目年度投資計劃242億元,1-8月累計完成投資174.7億元,占年度計劃72.2%,同比增長45.6%。
徐建華表示,在引進重點項目方面,上半年東莞市合同吸收外資20.9億美元,協議引進內資290.8億元,其中在引進“三重”項目方面,截至7月共落實簽約2億元以上內資項目30宗,總投資325.11億元,落實簽約5000萬美元以上的外資項目23宗,總投資47.595美元,而在談的6億元以上的內資重大項目有18宗,總投資518.87億美元,1億美元以上的外資重大項目17宗,總投資56.74億美元。
不同解讀
盡管如此,徐建華認為,目前東莞在推進“三重”建設過程中仍然存在很多問題,到目前為止,還有6個鎮街因為畏難情緒沒有“三重”重點項目。有些鎮街、部門存在干部落實效率、辦事效率低等服務原因,致使很多項目推遲開工或根本未開工。
然而,最大的難題還是征地和資金的問題。“目前東莞能夠用于建設的總用地比較少,尤其是那些大規模的能用土地更是少之又少,是‘三重’實現突破的一大難題。”徐建華說,此外,融資難也是一大障礙。
事實上,對于東莞的“三重”建設,也有分析人士從不同角度進行了解讀。
區域經濟學家、廣東省社科院教授丁力認為,東莞正好夾在廣州、深圳兩座大城市之間,相對而言并無過多的競爭優勢,但也正因為如此,廣深也同樣給東莞帶來機遇。
他表示,經歷2008年的經濟危機之后,近幾年來歐美等世界發達國家提出了“再工業化”的發展思路,把原本想要搬到發展中國家的產業、工業留在了本土,“在這樣的背景下,東莞提出了‘三重’建設,要從實際出發,不能好高騖遠。”“東莞提出‘三重’建設,應對嚴峻的經濟形勢,其用心可以理解,其實這不只是在東莞,全國其他城市也都一樣。”中山大學教授林江表示,企業愿不愿意來東莞,決定權在很多方面。這也要求東莞必須舉全市之力去進行“三重”建設,并解決“三重”建設需要占用很大資源的難題。
東莞理工學院社會發展研究院院長鄧宇鵬表示,“東莞發展到今天,經濟增長下滑,困難越來越多”,其中最大的瓶頸還是土地。“目前東莞的土地開發強度達到了43%~48%,離開發極限值50%僅有一步之遙。”
此外,勞動力資源越來越少,隨著交通網絡的發達,東莞原有的區位優勢有所減弱,引進外資的難度越來越大,成本越來越高,在有利條件消失的同時,出口受阻、成本上升、企業搬遷、遭遇中等收入陷阱、治理污染等新困難又出現。
他認為,在內憂外患的情況下要打造“三重”產業,東莞其實可以開辟自己的新道路,從內部著手突圍,生產自己的精品、極品以及絕品。
東莞市公路管理局副局長葉沛森則認為,東莞從來就沒有放棄“三重”建設,只是提法不同。在他看來,“三重”建設要出成效,應該切切實實拿出與眾不同的政策引進高端人才。在引進“三重”項目的同時,也要重視東莞中小型企業的發展。
面對打工過程中出現的新變化,劉明輝顯然不太適應。他說,再看一下,不行的話,就回老家去,想打工附近城市也有機會,最好看看能不能搞點養殖什么的事情,“自己也做一回老板”。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