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濟寧引入企業運營機制復活“魯錦”
“引入企業參與傳承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是一種有益嘗試,企業可以提供文化產銷的平臺,讓更多的人接觸和了解魯錦,同時還可以開拓市場,讓更多的人購買魯錦,讓它融入到人們生活中,總之這一上千年的文化遺產不能在我們這一代失傳。”11月30日,在談到如何傳承保護國家級非物質魯錦時,嘉祥縣文廣新局文化科科長梁海濤說。
魯錦是魯西南地區民間純棉手工提花紡織品,它是將色彩鮮艷的棉線按照設計好的經緯,織成帶有各類圖案的土布,從采棉紡線到上機織布要經過七十二道工序,以22種顏色為基本色線,可以勾勒出1900多種圖案。從春秋時代傳承至今,已有幾千年的歷史。經過一系列的發掘復原,魯錦藝術表現力得以豐富和提高,現已成為名揚中外的民間手工藝特產。2008年,魯錦織造技藝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人們也更加認識到“魯錦不只是一塊布,更是一種文化”,但魯錦的傳承之路走的并不順暢。尤其是自八十年代以后,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農村地區已經鮮有人織布了,昔日忙碌的織布機也都被遺忘在屋內一隅,懂得織布手藝的人也實屬鳳毛麟角,“沒人學織布”成了魯錦文化傳承的最棘手問題,政府、民間等各方也都在苦思冥想,努力為魯錦的傳承找尋出路。
為感受魯錦及其織造工藝的魅力,筆者來到嘉祥縣仲山鄉南高莊村,找到了69歲的趙芳云。梁海濤介紹,趙芳云不僅是國家級非遺傳承人,而且是魯錦織造技藝唯一傳承人,去年,嘉祥古精紡魯錦有限公司聘請趙芳云擔任公司的形象代言人和技藝指導老師。“正因為高超的魯錦織造技藝,老人家在今年2月份被評為了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她不僅能織出“上花轎”、“喜字錦”、“孔雀開屏”等數百種紋樣,還能將“國泰民安”、“平安祥和”等漢字織進布面。
趙芳云說:“過去的農村,小女孩都是七八歲摸著紡車就防線,十五六歲摸著織布機就織布。”1958年,16歲的趙芳云跟母親學會了織布,不久后就開始學習織各種花樣。有一次,她看到鄰村一位婦女織出了一種紅白線相間花朵圖案的魯錦煞是好看,“我心心念念的想學,跑了四五里地上門討教,回來就織了一條。”趙芳云說。
幾十年的織布經驗讓趙芳云的織錦技藝愈加高超,名氣也越來越大,十里八村的都來向她討教。趙芳云說,來這里跟她學的都是40歲以上的婦女,年紀再小的就沒有了。梁海濤解釋道:“‘老土布’已不是生存必需品,不用動手織也能從市面上買到,所以能織布、會織布的越來越少。”另外,純手工制作魯錦費時費力,成本很高,即使拿到市場上也是虧本出售。“年輕人寧愿外出打工,也不學習織布,魯錦手工技藝傳承是個大問題。”梁海濤說。
嘉祥古精紡魯錦有限公司總經理郭文召說:“趙芳云擁有最傳統、原滋原味的魯錦手工技藝,這是一筆寶貴的文化財富,不能失傳。作為魯錦經銷商要為這項技藝的傳承創造條件,這不僅能保留中華文化,還能轉化為經濟價值。”近年來,嘉祥縣十分注重魯錦的傳承和發展,成立了魯錦開發總公司,興辦了魯錦合資企業。截至今年上半年,轄區內魯錦織造企業達10家,發展織機上萬臺,織車13萬架,織錦工人10萬余人,年產魯錦近1000萬丈。“除了文化價值外,魯錦產品本身天然環保、無輻射,穿在身上非常舒服,國內外市場都很認!”目前,嘉祥縣的魯錦產品遠銷日本、美國、法國、澳大利亞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梁海濤說:“穿在身上的是魯錦,帶出去的卻是魯錦文化,魯錦消費者本身就是這個文化品牌的活字招牌。”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