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構的風險偏好跟中小投資者很難同日而語
守株待兔對于“國家隊”和大機構來說,固然未必違背增值保值的原則,但對于中小投資者來說,則不僅談不上什么價值投資。所以,即使不談價值投資,機構的風險偏好跟中小投資者,事實上也是很難同日而語的。在經濟下行的今天,銀行股仿佛也成了“圍城”,有人在進去,有人在出來。而在一些大機構的持股表里,銀行股雖然似乎仍然還是他們的至愛,但是,他們所愛的也許未必還是一成不變的所謂“投資價值”,而更多的或是“防御價值”。
中國貨幣環境正在醞釀著重大改變,所有企業和個人都需要重新審視自己的投資,正視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銀行業尤其是幾大國有行利潤數據雖然可觀,同比卻大多幾乎沒有多少增長;相反,不良貸款額和不良貸款率卻還在繼續“雙升”。正因為如此,郭樹清在擔任銀監會主席后,非但絕口不提他在擔任證監會主席時曾經說過的“銀行股具有罕見的市場投資價值”,相反,還以前所未有的嚴厲姿態,嚴控銀行“脫實入虛”的風險。
機構對銀行股的投資也不例外。2016年年報和今年一季報顯示,中央匯金所持有銀行股雖然基本上按兵不動,但是,同樣有“國家隊”之稱的證金公司則進出頻繁。證金進進出出的方向不再千篇一律地都是那些老牌銀行股,而主要成了新上市銀行。“國家隊”的選擇顯然同樣也是很多大機構的選擇。
整體來看,城商行和農商行的業績增速普遍高于股份行和五大行。這也是他們在“國家隊”和機構心目中的價值分量陡然加重的一個主要原因。在25家A股上市銀行中,一季度凈利潤增速排名居前的貴陽銀行,幾乎不約而同地成為證金公司和6家基金的搶籌目標。不過,最新的動向則顯示,曾經的市場新寵卻又很快地被有的機構又拋棄了。在這里,起主導作用的究竟是什么呢?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十分耐人尋味的問題。
其實,“國家隊”和大機構如今之所以還能心甘情愿在銀行股,尤其是各大國有行的陣地上堅守,與其說看中的是銀行股的分紅,不如說更多地還是把“破凈”或“裸凈”當成了風險防御的一種安全性選擇。
單就分紅來說,上市銀行尤其是幾大國有行幾乎無不是樂此不疲的分紅典范。資料顯示,工行、中行、農行自上市以來分紅均已超過千億,其中工行更是堪稱“分紅王”。然而,用證監會投保局的話來說,上市公司分紅本身是財富轉移,而不是財富創造。這種說法當然是很奇怪的。問題不僅在于,這里的財富又是被轉移到哪里去了呢?
股價跌破每股凈資產,不失為市場判斷一家上市公司股價安全性的一種考量,但是,這究竟是無可奈何的權宜之計還是價值投資,卻是很難說的。不錯,巴菲特正是在別人恐懼時貪婪,才得以低價買入最好的銀行。不過,巴菲特也還說過,“銀行業并非我們偏愛的行業。如果資產是股東權益的20倍,那么一個只是涉及一小部分資產的錯誤,就能夠毀滅掉很大部分的股東權益。”
巴菲特對以便宜的或更便宜的價格買進一家管理糟糕的銀行毫無興趣,而這,卻恰恰正是目前國內投資者在銀行股投資取向方面一個嚴重的詬病之所在。不良資產的上升,令銀行股成為破凈“重災區”。而機構卻把銀行股的大面積“破凈”,視之為市場機遇來到的機會。然而,這種寄望于破凈股行情反彈而并非價值修復的炒作,難道還能說不是一種赤裸裸的投機而是所謂的價值投資嗎?
不能不看到,大多數銀行股尤其是幾大國有行的股價,實際上很長時期以來就一直處于漲不起來的狀態了。守株待兔對于“國家隊”和大機構來說,固然未必違背增值保值的原則,但對于中小投資者尤其是散戶來說,則不僅談不上什么價值投資,弄得不好,不免還會有雞飛蛋打的風險。所以,即使不談價值投資,機構的風險偏好跟中小投資者,事實上也是很難同日而語的。
當前銀行和非金融機構的風險問題無不上升到監管風口浪尖的敏感時期,機構投資者在銀行股投資上,尚且無不有其各自不同的利益考量而有進有退,更何況作為個人投資者呢?無論如何,如果說利益才是最根本的價值取向,那么,對于投資者來說,未趨其利先避其害,豈不更應當放在審視銀行股投資取向的首位?!
想要了解更多的資訊,敬請關注世界服裝鞋帽網的報道吧。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