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緊盯資金利率 流動性管理趨靈活
緊盯資金利率,流動性管理趨靈活
10月下旬,在財政繳款與月末等因素的聯合作用下,銀行間七天回購利率大漲至5%以上,而14天回購利率亦一度飆升至6.6%的高位,均創下了6月末以來的最高。
在此背景下,央行于上周二意外重啟已暫停三次的逆回購操作。市場人士認為,此舉意在緩和月末貨幣市場上的緊張情緒,穩定機構預期,以推動資金供需恢復到相對平衡的狀態。
“公開市場操作就是缺水了放水,水多了停一停,需不需要放水央行會掌握好的,”華北一銀行交易員表示。
楊浩認為,對央行的操作主要關注一點就夠了,那就是市場資金利率,央行的微調就是對利率區間管制,若七天利率4.5%以上,則放逆回購;4%以下少放點或者暫停都沒問題,“微調而已,并不是貨幣政策大幅收緊的信號。”
他并指出,其實整個銀行體系并不缺流動性,單從逆回購投放量來看,其實絕對投放金額并不大,相比于7、8月的單周凈投放,10月的投放量其實已經大幅縮小,只是經歷過6月錢荒之后,逆回購操作的意義更在于穩定市場預期,防止過度恐慌。
今年以來,央行公開市場操作一波三折。年初以逆回購發端,隨后停逆轉正,并在5月重啟央票發行。經歷6月“錢荒”后,7月末央行又重啟逆回購,期間并伴隨數次三年央票的到期續發。
央行近日對近期貨幣政策工具的應用給出了解釋。央行稱,通過續發行三年期央票凍結長期流動性,通過常備借貸便利和公開市場逆回購提供必要的短期流動性支持,兩種操作相結合,既有利于在未來國際收支形勢不確定的情況下保持流動性適中水平,也有利于維護貨幣市場的穩定。
貨幣政策或穩中偏緊
中國央行最新發布的貨幣政策執行報告,傳遞出一個簡單明確的思路:要穩增長,只能維持中性的貨幣政策;而要去產能,就必須保持偏緊的貨幣環境。
“現在至年底,央行的貨幣政策比三季度略微偏緊一點,主要還是由于CPI(居民消費價格指數)跟社會融資總量超預期的影響,”楊浩預計。
中國總理李克強此前在有關經濟形勢報告講話中亦指出,就貨幣來說,中國的廣義貨幣供應量M2的余額3月末超過了100萬億元,已經是GDP的兩倍了。換句話說,就是“池子”里的貨幣已經很多了,再多發票子就有可能導致通貨膨脹。
北京一銀行交易員亦認為,目前來看,央行今年M2增速控制在13%的目標很難實現,而CPI亦有反彈之勢,“央行最近說的和做的,都是在釋放謹慎的信號,只不過上次逆回購一做,大家有些誤讀,純粹是給點陽光就燦爛了。”
路透綜合21家機構預測中值結果顯示,中國10月通脹預計在食品價格拉動下有所升溫,調查結果顯示,即將于本周六(9日)公布的10月CPI同比預計上漲3.3%,較上月有所反彈。
“為什么央行逆回購投放量不大,但卻能導致貨幣市場利率的快速回落?這也反映了更多的資金其實并不在銀行間,而是去購買了非標資產,”楊浩稱。
“穩增長已經差不多了,那接下去就該調結構了。”上海一銀行分析師表示,“金融系統的調結構怎么調,那就是把錯配的杠桿給降下來,把錢投到該投的地方去。”
中國人民銀行近期政策操作的目標之一仍為控制同業等非標準化融資。據四位消息人士此前透露,央行官員在公開市場一級交易商會議上表示,仍建議機構要適度收縮杠桿,不要太激進,以免在資金面緊張時受到沖擊。
陳龍認為,貨幣政策趨緊,一方面是未來外生流動性趨于寬松,央行有對沖的需要;另一方面,當前的貨幣供應量確實太多,無法完成去杠桿調結構的目標且通脹壓力上行,央行有收緊的需要。同時,維持中性偏緊的狀態有利于金融改革及風險防范。
“逆回購操作可能漸漸退出,而正回購出現的概率已經在地平線上,”他稱。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