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戶蠶農養同批蠶八成死亡 致農戶損失上萬元
今年11月,環江毛南族自治縣大才鄉重樓村重樓屯和中村屯,約180戶農戶養最后一批蠶,至5齡時,大量蠶突然死掉,農戶們損失至少達數十萬元。
由于村民們以前從未遭遇這一現象,且屯內喂養其他批次蠶種的農戶,沒有出現大量死蠶現象,這讓多數村民對蠶種質量產生質疑。環江縣農業執法大隊調查后稱,蠶種經檢測合格,是膿病致蠶死亡,而蠶致病的具體原因無法查明。
兩屯內損失數十萬元
今年10月18日,中村屯28歲村民莫志燈買來小蠶。“養了2天,發現蠶頭呈現透明狀,以前從未見過這一現象。”但這并未引起莫志燈的注意,他繼續喂蠶。“小蠶到了3齡時,蠶頭上的透明狀更為明顯,而且蠶被催眠顯得極不齊整,這與以往大不相同。”莫志燈說。
據莫志燈說,11月8日,約20%的蠶都出現這一癥狀。莫志燈找來蠶業指導員,指導員稱這些蠶感染了中腸性膿病。11月11日左右,染病的蠶超過50%。11月14日后,超過80%的蠶染病,剩下20%的蠶所結的繭質量極差,“一斤只能賣幾元錢。”
據中村屯3隊隊長莫運彩說,全屯大約有80戶農戶養蠶,幾乎所有農戶所養的最后一批蠶都大量死亡。重樓屯村民覃麗榮稱,重樓屯也至少有100戶村民遭遇這一情況。
莫志燈說,最后一批蠶,大部分村民都養了1至2張,按正常情況,一張蠶可收獲約65公斤蠶繭,而之前的市場價在每公斤36至40元間。即便只按每戶養一張蠶計算,一般的農戶損失都在2000元左右,180戶村民損失達數十萬元。
農戶懷疑蠶種質量
兩屯內,大量農戶對蠶種的質量產生極大質疑。
據村民莫志榮說,村民們每年共養9批蠶,這次最后一批喂養的方法和前面8批并無區別,但唯獨這次發生大量死蠶事件,因此只可能在蠶種的質量或培育兩個環節出問題。
據悉,每年,重樓村有專門的農戶向環江縣蠶種站購買蠶種,成立“供養室”將蠶種培育為小蠶后,村民們向供養室購買小蠶喂養。在中村屯和重樓屯,每屯分別有2家“供養室”。負責“供養室”的農戶,63歲的韋美玩說,自己和家人為村民育蠶8年,從未出現過這一問題,且4家“供養室”不可能同時出現問題,因此,蠶種質量有問題可能性更大。
據村民反映,村民莫志強一家所喂養的小蠶,與其他人不屬同一批次,結果他家中并未出現大量死蠶現象。當地多數村民認為,蠶種可能存在質量問題。
事件發生后,環江縣農業執法大隊前往當地進行調查,但農戶們稱,時至今日,農業部門仍未向村民通報蠶致病的具體原因。
蠶染病原因無法查明{page_break}
環江縣蠶業站站長全誠稱,蠶種絕對沒有任何質量問題,縣蠶業站生產出蠶種后,必須上送自治區相關機構檢驗,合格后才能下發給村民。此外,如果是蠶種染病,只可能是感染“微粒子病”,而感染這一病毒的蠶,在3齡之前便會全部死光,但這些死蠶都活過了5齡,因此,可排除蠶種質量問題。
全誠稱,環江縣80%以上的蠶種都是由蠶業站供應,同批次的蠶共有2至3萬張,其他培育同批蠶卵的村屯并未反映此類問題,這也證實蠶卵不存在質量問題。
12月8日,環江縣農業執法大隊副隊長何昌議接受記者采訪時稱,11月18日,調查結果已出來,村民所養的蠶屬中腸性膿病所致,但蠶致病的根本原因無法查明,當時現場看到農戶們的桑葉很黃,據分析可能天氣異常,導致桑葉太差,蠶寶寶體質弱,因此染病。
據悉,縣蠶業站和縣農業執法大隊都同屬縣農業局二級機構。
何昌議稱,市蠶業站都曾對樣本進行化驗,和縣蠶業站的檢驗結果相同。目前蠶種樣本已進行封存,如村民堅持對蠶種進行檢測,執法大隊也可上送至自治區檢驗。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