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開復:我們的業務目標是 創造有價值的公司
“我們希望做到的是,把握十年后可能成為下一個百度或騰訊的公司,創造有價值的公司”
編者按:
據《中國日報》報道,近日,創新工場CEO李開復接受《中國日報》專訪,就創新工場的業務目標、企業文化、創業心得等話題進行了全面闡述。李開復表示,當前的目標專注于尋找可能成為下一個百度或騰訊的公司,在國內打造出更多偉大的公司。
同時,李開復還對互聯網新興公司的發展給出了建議:牢記團隊重于創意,勇于聘用更聰明的員工,營造開放、透明的企業文化,不把上市作為創立公司的唯一目標。
以下為李開復觀點摘錄。
李開復:
我們的業務目標是創造有價值的公司,我們必須專注于此,因為這是投資者希望我們做到的事情。
最好的創業者往往很難發現,因為他們可能比較低調,不愿意受到太多關注,不會來主動尋求你的幫助,你必須去找他們、去發掘。你不能只是說,把你的簡歷和商業計劃寄過來吧。許多最優秀的創業者有自己的固定模式,他們只會在自己感到適合的時候才會聯系你。如果你想成為他們的投資者,你就必須去找他們,而不能只是等他們來找你。
我們希望做到的是,把握十年后可能成為下一個百度或騰訊的公司,我們不希望錯過機會,我們希望能抓住一些這類企業,最好是大多數,至少有一些。你可以回顧中國互聯網發展史,最成功的那些企業的故事,比如說阿里巴巴、百度和騰訊。如果我們只是坐等機會,下一個李彥宏、馬云或馬化騰可能但也可能不會主動找到我們。但如果我們走出去,到處尋找優秀人才,我們就增加了發現下一個馬化騰或馬云的機會。
同時,我們的工作還會產生其他重要的成果。
其中之一是,沉浸在創新工場的文化中,創業者和工程師能夠且將會成為下一代企業家和工程師中的領袖。有些會啟動自己的公司,其中一些會成功,成為下一個令人矚目的CEO,其他人一開始會失敗,但最終回去的成功。有的或許發現他們應該加盟一個更大的企業,有的或許會進入政府,諸如此類。我認為我更大的貢獻將是企業文化和氛圍。
我給微軟和谷歌留下的不光是產品或科技,更重要的是我影響、教導和幫助過的人,他們的生活將會更為成功,為人更為正直,并成為一家能夠長盛不衰的企業的一分子,他們或許還會為中國的未來做出貢獻。這是我真正希望留下的遺產。不過不能把所有的時間都投入在這方面,因為我還需要打造偉大的公司。
同時,如果你來訪,會發現我們的氛圍非常開放活潑。我們公開分享一切,互相鼓勵,關心社會,關注企業的持續發展。我們不會欺詐消費者或編寫病毒,我們不會作惡。我認為創造一系列堅守價值觀、擁有優秀企業文化的公司是有可能的。當這些企業走出創新工場,我希望跟我共處的一年能幫助他們擁有更好的價值觀,建構更好的企業文化,他們的公司致力于獲得長遠發展,可能有朝一日成為國際性的大品牌。這是我真正希望留下的遺產。不過,我日常的安排主要側重于使這些公司成功、盈利。
不要太早創立自己的公司,除非你認為已經準備好了。因為在關于創業上人們存在著一些錯誤的觀念。一方面,人們太過樂觀,沒有意識到失敗率其實是非常高的。1000個公司里面有999個會是失敗的。你必須認識到這點。第二方面是,人們認為他們有非常好的創意,并且這將帶他們走得很遠。但是首先,這個創意可能并不像他們想象的那么好。
第二,一個新興公司成功的因素中大部分是與團隊有關的,團隊的成員、紀律、執行和經驗。創意是第二位的。他們應該認識到這點。
第三,他們準備的程度可能比想象要低,尤其是當他們剛剛從學校畢業沒有任何工作經驗。因此他們最好是先加入一家新興公司,在里面學習,觀察是否會有一個好的創始人、是否有創業的CEO,然后在幾年之后建立一家公司。這并不算太晚。不要認為大學畢業后、一點經驗都沒有的時候就必須去創業。如果你先去學習的話,你會增加成功的概率。
從目前來看,團隊是最重要的。因為就創意而言,你的創意可能存在錯誤的地方。很多其他人可能有相同的創意。同時,大部分公司也一直在改變他們的創意。你可以看一下谷歌、百度、騰訊或者阿里巴巴。馬云的第一家公司是“中國黃頁”,馬化騰的第一家公司是外包公司,李彥宏的第一家公司為新浪從事搜索工作。他們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不要認為創意會帶你走得很遠,如果認為創意永遠不會改變的話,他們三人都不會成功。我認為引領他們獲得成功的是個人應變能力和堅持,而不是某個原創的想法。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