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觀察:嘉曼股份童裝質量問題誰之過
世界服裝鞋帽網 特約產業觀察員
歲末年初,質量問題,再度成為關注的熱點。
2018年12月29日,“每日經濟新聞”刊登的《供應鏈依賴代工廠風險常存 嘉曼股份童裝產品質量問題多發》一文,剛一上線,便引發業界一片嘩然。尤其2019年1月2日,新年上班的第一天,全球經濟熱點、中國財經、中國服裝圈、深圳熱線、中國服裝網、紡織中國在線等媒體紛紛轉載,更是引起了社會各界的熱切關注。
此種聲勢,對目前正全力沖刺IPO的嘉曼股份來說,無異于當頭一棒。不是致命的一擊,也是難以跨越的攔路牌。質量,是企業發展之基,關乎企業形象;質量,是企業的生命,是品牌的基礎。同時,品牌是企業的承諾書、通行證。尤其在推動高質量發展的今天,質量和品牌是企業綜合實力的集中反映,是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標配。所以,此時此刻,當“通行證”遇上“攔路牌”,可謂滾石下山——一砸到底!
我們相信,在這個世界上,任何一個人和組織在順風順水,或者在緊要關頭,誰都不想有“半路殺出程咬金”的意外出現,但往往逃脫不掉墨菲定律的魔咒。一旦不約而至,看似偶然,實則必然。此時最需要的是,通過內外部各種要素和資源的共同作用,分析尋找出問題的根源所在,并積極制定出融系統性、長效性、預防性與針對性相統一的解決方案,而不是不假思索、不負責任、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式地就事論事。
然而,文章對嘉曼股份童裝頻頻出現質量問題,簡單地歸結于生產完全采用外包形式,其代工廠多為中小型規模的服裝加工企業。同時,指出鮮少能形成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外,有的服裝廠還被工商部門標記為了“經營異常狀態”。對嘉曼股份質控措施屢遭失控原因,則既沒有表明態度,也沒有進行深度挖掘。只在開篇,輕描淡寫地說了一句:對生產環節以及產品質量的把控,成為公司需要進一步重視的問題。至于嘉曼股份的今天,到底是誰造成的,是外部因素的作用,還是內部管理的缺位,更是只字未提!
因而,如果就這么簡單地將責任歸集并告一段落,那么對媒體來講,就是在制造一出“鬧劇”,或者說是扮演一個放火燒人的“強盜”:一是不能堅守文以載道的理念,二是沒有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三是缺乏追真相探究竟的精神,四是丟棄揚正氣樹新風的本色;對企業來講,就是在接受一次“譴責”,或者說是書寫一篇自慚形穢的“檢討”:一是不利于嘉曼股份自我剖析、自我革命,二是不利于消除曹勝奎董事長的管理盲點,三是不利于想根除但又無從下手的管理頑疾,進而推動企業完成蛻變;對行業來講,就是在惋惜一下“先驅”,或者說是提出一組質量提升的“方案”:一是不利于行業發展生態的自我凈化,二是不利于供應鏈效能與價值的疊加與放大。
一言以蔽之,文章隔靴搔癢,未能透過現象看到本質,沒有順藤摸瓜找到問題的核心。同時,既沒有條理清晰的分析,也沒有可讓人信服的答案。
須要注意的是,如果將所有責任,推給加工方,未免有失公允,讓所有代工廠成為冤大頭;如果說是質控措施無力所致,不但未必能站得住腳,而且會牽涉本無責任的部門和人員。那么,問題的根源在哪里呢?我們不妨從文章里的有關信息探究一下個中的蹊蹺:
第一,從其代工廠數量和規模來看,數量少、規模小,選擇范圍受限。按正常的邏輯推理,一個發展近30年的國內知名品牌企業,主要合作廠家怎么才有25個,且多數是地方性的中小型服裝加工企業。同時,注冊資本不過50萬元的占比竟超6成,注冊資本為1萬元的企業居然也位列其中,聽起來都覺得不可思議。
第二,從與其合作年限的時間來看,不穩定、時限短,優質資源短缺。加工制造企業能同知名品牌企業實現合作,更多時候是可遇不可求。但在嘉曼股份25個主要代工廠中,合作期限在5年以上的僅有6個,不超過3年的居然超半數,于情于理,怎么想都是個不可能。
這個數字,不用說在一個30年的知名品牌企業,就是用在一個30歲的普通人身上,都是極度、嚴重的不匹配!
由此可以判定,嘉曼股份的問題,不在代工廠,也不在質控措施,而在供需對接過程中布局與編織錯綜復雜利益網絡鏈條的部門和人員,冠冕堂皇地借助公司的平臺和資源,毫不客氣地為個人攫取豐厚的利益和享受的資本。持有個人利益至高至上的貪婪信條,公司的利益豈不是一損再損?!
至此,為什么公司資源配置效率提升有限、供需對接成本居高不下等問題,就有了相應的答案。其一,利用交易信息的不透明,擠壓合作廠家應得利潤,實現個人利益最大化,在此前提下,代工廠為求生存不賠錢,只能偷工減料、以次充好,導致質控措施失靈;其二,促成人情關系的網絡化,抵制排斥新成員的介入,實現利益交割的固定化,導致現有的合作企業,不是嘉曼股份的最佳盟友,而是公司最為親密的掘墓人。
在服裝行業,不足為奇的品牌企業訂單生產外包,特別是對于企業其實嚴重存在著內部利益鏈條的分割腐敗現象,企業訂單已經在利益面前悄無聲息的被企業里的高管業務經理瓜分了,而這一切不一定董事長等能夠明白其中的奧秘。今天對于嘉曼股份也只是成千上萬家的一個,出現問題的也不只嘉曼股份一個,只是所處時間節點的不同,沒有讓人們敏感起來。對于嘉曼股份的質量事件,無須“五十步笑百步”,更無需指指點點。其實,所有企業和單位,在供需環節如果對利益網絡不果斷破除、對利益鏈條不立即切斷,不知在接下來的某時某刻,興許就會成為嘉曼股份的翻版甚或升級版,結局要比嘉曼股份更悲催、更慘烈。
那么,有沒有一種機制、模式、系統,來助力無數服裝企業董事長,早日完成企業內部生態的自我凈化,實現傳統供需對接利益圈的顛覆,全新供需服務生態網的建立?!
我們期待著——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