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映科技產業鏈擴張破繭重生 面板緊缺驅動下加速度奔跑
面板延續緊缺態勢,重要廠商華映科技(000536.SZ)正在借勢破繭重生。
“公司現有產能3萬片/月的面板產品生產線已實現滿產滿銷,面板產品供不應求,訂單已排到了明年初。”華映科技董事長林俊近日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說。
由于受產能制約,華映科技計劃通過定增再融資28億元,擴充現有TFT-LCD面板產能,并將OLED實驗線改造為生產線,擴充OLED的產能,以此形成規模效應。
“本次募投項目順利投產后,以目前面板行業的態勢估算,有望快速實現盈利。”林俊表示,“公司正在積極拓展主業的上下游、左右端,在現有面板業務、液晶顯示模組業務、蓋板業務的基礎上,探索以股權投資、兼并收購等方式打造產業生態鏈。”
艱難爬坡
當下,華映科技在面板領域的地位,已經開始笑傲江湖。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獲得的行業數據顯示,2020年,華映科技重點子公司華佳彩的手機面板出貨量全球排名第8,a-Si手機面板全球排名第4。
數據顯示,2020年華佳彩面板業務銷售量7506萬片,同比增長67.79%;銷售收入15.9億元,同比增長110.5%。
“去年到今年年初,公司在技改上投入了將近6000萬元,華佳彩在今年7月份跑了一個全產能測試,實際產能已經從每個月3萬片大板提升到3.3萬片大板。”林俊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已確定面板業務作為發展重心的華映科技,2017年才進入面板廠商行列,投資額度高達120 億元,2018年6月第一條液晶面板生產線達到設計產能并開始量產。
但在2020年,華映科技的面板業務卻依舊虧損。2020年年報表明,華佳彩面板業務整體虧損約4.7億元,較上年同期減少虧損約13.4億元。
“主要是因為折舊過大,面板行業最大的一個問題就是所有的固定資產投入有10年的折舊,任何一家企業都沒有辦法規避這個問題。”林俊指出。
不過,將“大面板、小模組”確立為發展戰略的華映科技,這兩項主營業務的毛利率正在快速提升。
財務數據顯示,華映科技的模組業務和面板業務毛利率,已經分別從2020年的11.63%與-23.2%,提升至2021年一季度的17%和11%。
“華佳彩目前每個月凈現金流入大概3000-4000萬元,是很掙錢,但還是有折舊攤銷比重比較大的問題,所以我們要盡快把規模做出來,攤薄折舊成本。”林俊稱。
華映科技的擴大規模,目前主要是通過控股股東福建省電子信息集團擬認購不低于10%參與定增再融資,來增加產能、擴大邊際效益。
根據公告,華映科技募投的是金屬氧化物薄膜晶體管液晶顯示器件(IGZO TFT-LCD)生產線擴產及OLED實驗線量產項目,總投資20.31億元。
上述募投項目完全達產后,將使華映科技的IGZO面板產能提升1萬片大板/月,并將OLED實驗線改造為生產線,擴充OLED的產能。據測算,該項目計算期平均稅后利潤為9941 萬元,內部收益率(稅后)為7.83%,靜態投資回收期(稅后)為8.02年(含建設期)。
“規模上來之后,折舊攤銷比重減少。我個人抱比較大的信心,今年年報的扣非(凈利潤)是有希望轉正。”林俊認為。
命運轉折
華映科技此前因原實控人中華映管申請破產等事件影響,生產經營管理一度陷入停滯,并導致2018年和2019年合計巨虧75.53億元,戴上*ST帽子。
福建省電子信息集團接管后,華映科技于今年5月“摘星脫帽”,依靠的正是不期而至的面板緊俏行情。
“去年到今年,面板漲價最多的是大尺寸,中小尺寸漲幅是30%-40%之間。”林俊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面板缺貨在前年的下半年已經開始有跡象,到去年上半年比較激化。”
林俊分析認為,面板缺貨和漲價,主要因素在兩個方面。
其一,疫情影響之后,導致遠程辦公、居家辦公數量變大,面板的需求就變大;其二,LG去年關掉兩個廠,三星也關掉了蘇州廠,并且臺灣的一些工廠已經是十幾年的設備,沒有增加新產能,導致供給減少。
“三星、LG之所以退出,并不是說對這個行業不看好,而是因為從現在新的面板制程技術的發展上來看,他們的線體是比較老化的,已經是10年以前的線,經濟切割面積不劃算。”林俊指出。
林俊認為,目前看,面板只是漲價的幅度在放緩,并沒有回落的跡象。“我個人判斷,至少到明年,面板的價格只會受到芯片減少的影響,漲幅可能會放緩一些,但是這個價格回落可能性不大,因為大家都沒有新產能投入。”
由此,華映科技決定乘勢而上,在原有LCD面板生產線的基礎上,計劃通過定增再融資,購買部分關鍵工藝設備擴充產能。
“目前只有我們有一個擴產計劃,而且只是在原產能上提高30%而已。”林俊表示。
華映科技還在嘗試緩解芯片緊缺的問題。
“今年我們通過跟一家大型的終端合作,開發了用一顆芯片就能夠驅動的中小尺寸平板,我們是最早做這一款用一顆芯片能夠驅動的平板,大概年內就能在市場上看到。”林俊透露,“平板正常是需要兩顆驅動芯片才能夠使用,芯片缺貨會給電子制造業帶來一個非常大的技術及使用上的改變。”
林俊稱,用最保守的數據看未來3年,芯片的缺貨和緊張是一個常態化的事情,“芯片不夠,只能把東西做得小一點,讓芯片少用一點”。
“芯片缺乏,涉及一個很復雜的系統產業鏈問題,制造芯片的原材料晶圓,國內是沒有辦法自己生產的。”林俊表示,“一個晶圓廠或者說一個芯片廠,不考慮任何或有風險的情況下,建廠最快24個月,還得考慮測試和量產能力的爬坡,這不是短期的行為。”
產業鏈擴張蓄勢待發
除了通過定增擴產,華映科技還存在拓展上下游的謀劃。
“中華映管控股華映科技的時候,銷售端以及設計端都在中國臺灣,華映科技僅僅是一個代工企業,受關聯交易的束縛比較大,現在福建省電子信息集團在產業鏈打造上是有自己的考慮的。”林俊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說。
據林俊透露,華映科技將盡快在材料工程及面板上下游產品方面發展,同時希望未來在終端做一些投資和并購。
“我們目前已經著手在準備,試著開發自有的一些終端產品,而不是代工。”林俊表示,“通過這兩年的技術實驗研發及投入,我們認為已經具備了穿戴式OLED產品的一個量產技術。”
與此相對應的是,華映科技近兩年研發投入占營業收入的比重均達13%以上,2020年研發投入為2.91億元。
華映科技稱,其擁有自主研發的金屬氧化物面板技術,屬于目前國內最先進氧化物器件技術,未來將重點開發金屬氧化物先進背板工藝,并進行AMOLED背板、微晶玻璃等前沿技術研究。
資料顯示,華映科技已成功開發出內嵌式觸控、劉海屏、水滴屏、打孔屏等相關產品,完成了5.5英寸至14英寸等全系列手機及平板電腦顯示屏產品布局,已成功進入三星、華為、聯想/Moto、傳音、中興通訊等供應商體系,公司IGZO技術的5.5英寸高清手機顯示屏已實現量產,正在推進聯想、亞馬遜、沃爾瑪等品牌客戶的認證工作。
“我們目前面板出貨有兩種形態,一種是大板生產出來之后,不切割直接交給下游的模組廠,還有一種就是按客戶要求的尺寸切割切片。目前我們的大板出貨的良率達到98.7%,我切片交貨的良率達到92.6%,略高于業界平均水平。”林俊稱。
但市場關注的還在于,原材料價格的上漲,是否將影響面板的盈利?
“上游材料增長我們也有受到一定的影響,但現在是100%轉嫁給下游終端了。”林俊說。
華映科技提供的資料表明,其正在以3個50%的經營目標往前推進,即中尺寸的產品出貨量達到50%、IGZO的出貨量達到50%、模組化出貨量達到50%。
“我們的優勢在于我們的核心技術,公司的6代線是混產線,屬于a-Si跟IGZO兩個技術同時生產,99%的生產材料是可以混搭,低端產品以及高端產品可以在一條生產線上同時實現切換,這是能夠把營收快速提高的一種模式。”華映科技指出。
華映科技由此認為,這將有助于更快提高市場占有率。其2021年預期面板業務同比增長約45%,模組業務同比增長約200%,全年營業收入突破30億元。
而華映科技的目標是,以面板為中心,建設“材料-面板-模組”產業鏈。
“定增募投的項目屬于一期規劃,二期希望明年開始規劃,盡快把60K的工廠蓋好。”林俊表示,“我們畢竟是重資產投入的制造企業,不是資本運作的企業,不會去追求那種所謂的熱點。”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