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7家IPO“預備軍”候場 創業板注冊制改革箭在弦上
新三板精選層方案呼之欲出之際,創業板改革也箭在弦上。
11月4日,監管層再次表態,要堅守科創板定位,支持和鼓勵“硬科技”企業上市,同時“抓緊推進創業板改革并試點注冊制、新三板改革、推動提高上市公司質量、引導中長期資金入市等重點改革措施落地實施,更好發揮資本市場‘晴雨表’功能”。
與此同時,企業擁抱創業板的步伐也越發熱切,11月4日,又一家擬在創業板上市的企業——山東東岳有機硅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在證監會官網預披露。wind數據顯示,截至11月5日晚,創業板排隊企業為167家。
除此之外,各地新增備案輔導的企業也非常活躍,數據顯示,2019年上半年全國新增備案輔導期企業達191家,而下半年的4個月中,新增輔導企業數量則亦高達166家。
“不要把IPO看成市場股指下降的原因,這是錯誤的,實際上企業上市帶來了很多新的增量,某一個地方上市了一家企業,對地方的方方面面促進作用都很大,遠遠大于政策上的減稅降費,因為企業活力起來了。企業家創造的東西被認識,他的心智被激發起來。”北京一家大型券商機構人士指出。
創業板“預備隊”持續擴容
盡管對于創業板注冊制改革是否會有“行業限制”或“新老劃斷”等問題尚沒有明確答案,但這并沒有影響到企業申報創業板的熱情。
具體來看,創業板擬上市企業中,處于正常排隊狀態的企業合計167家,其中有6家處于輔導備案登記受理狀態,占比為3.5%;已反饋的企業94家,占比為56.2%;已受理企業10家,占比5.9%;已預披露更新企業57家,占比為34.1%。
這些企業來自于29個省市,江蘇省企業最多,高達31家,北京市居于第二,合計有20家企業正在排隊,浙江省、深圳市、廣東省(除深圳)分別有17家企業擬登陸創業板。
與科創板相比,申報創業板的企業類型更為豐富,合計來自47個證監會行業,其中不乏住宿業、農副食品加工業、娛樂、新聞出版行業等。
不過,高新技術、戰略新興產業仍占有絕對的數量優勢,其中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企業數量最多,高達22家,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排名第二,企業數量為16家,專用設備制造業和專用設備制造業分別以11家企業的數量并列第三。
另外,醫藥制造業、汽車制造業等戰略新興產業企業數量也分別有6家。
“創業板應該配合深圳創新城市有些安排,不限于科創板的六大行業,更有包容性,這也可以形成適當錯位競爭的因素,創業板必須和科創板、新三板、主板等有差異,差異化更有利于改革和可持續性。”北京一家券商投行部人士指出。
與創業板排隊日益踴躍相對應的是,今年以來的IPO審核節奏也頗為穩定。
今年以來,截至11月5日,發審委審核企業數量為214家次,其中過會企業數量188家,占比高達87.8%。57家次申請在創業板上市的企業上會接受審核,43家企業過會,占比為75.44%。此外,近兩周,還將有14家企業上會接受審核,其中兩家為創業板申報企業。
今年以來,截至11月5日,已經有38家企業成功登陸上市,大多數在前三季度凈利潤水平大增,實現業績與股價的雙重增長。
其中“大牛股”卓勝微截至目前股價累計漲幅高達712.10%,2019年前三季度實現凈利潤3.21億元,同比增長136.07%。
期待創業板注冊制改革
隨著中央高層密集強調推進創業板改革,市場對于創業板的改革頗為期待,業內人士也紛紛對創業板改革路徑進行猜想,其中,針對“注冊制”提出的“新老劃斷”和“行業包容性”是市場最熱門的話題。
“這次創業板改革的核心是注冊制,如果要在創業板做注冊制,不同于科創板是一個新設的新設市場,創業板已經運行十年,在這一基礎上改革比較復雜,牽扯得比較廣,所以可以做一個分層。”另一家大型券商人士指出。
不過,不同于科創板的行業要求,有不少業內人士期待創業板在行業上更具包容性。
“創業板有一個獨特的優勢,在行業的準入上面,可以有更大的包容度。并不只有科創屬性強的企業才是成長性好的企業。有的傳統企業成長性也很好,對于商業模式創新的企業,如果能夠成長性好,也可以上市的。”前述券商人士表示。
除了注冊制之外,市場人士對于創業板改革中并購重組制度、股份鎖定期等方面,也存在諸多期待。
上述券商人士就直言,“對于上市前股東的鎖定期沒必要那么長。很多PE已經跟了公司好幾年了,(監管層的)管控對象應該是控股股東,控股股東如果減持到一定比例,導致控制權變更了,或者沒有實際控制人了,這種情況下是需要限制的。但一般的PE機構,限制可以不用那么長。”
而在針對創業板服務上市公司并購重組和再融資上,北京一家大型券商人士則指出,(創業板)再融資功能并沒有充分發揮,需要把融資條件放寬。
具體來看,不少市場參與人士指出,具體放松并購重組和再融資的措施包括將重組審核下放至交易所、放開對交易底價的限制,一次審批多次進行股票發行、融資,分階段完成支付等。
有業內人士指出,如果未來創業板改革制定一個新的標準(適應新的企業),那么原來上市的存量企業可以利用已經推出的再融資、并購重組等手段,讓原來市場的存量公司,逐步達到新的標準。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