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之下,Zara 的同行們并沒有在中國踩剎車。優衣庫依然以每年 100 家的速度持續開店,且在最近又重新推出了其迅銷集團下的幾個姊妹牌,H&M 的開店計劃也保持在一年 80 家左右的水平, 發布年度財報后的電話會議中,明確表示將發展旗下各類品牌,繼高端副牌 COS 之后,另一個副牌 &Other Stories 也將進入中國市場。
由此可見,Zara 乃至整個 inditex 集團在中國開店速度放緩,可能有其自身的原因。
在西班牙媒體采訪里,Inditex 給出的理由為:前期在購物中心的進駐過于迫切,接下來的任務將是在重點城市開設旗艦店。
Zara 是集團內首個進入中國市場的品牌,2006 年 2 月在上海南京西路開設第一家旗艦店,目前在中國的門店總數達到 166 家,門店已進入超過 60 個城市。
就整個 inditex 集團來看,前幾年它們在華的開店勢頭迅猛,2011 年之前全國門店只有 119 家,但 2011 年一年就新開了 156 家,次年為 121 家,2013 年就只有 61 家了,今年一季度只開店 8 家。2011 年到 2012 年的快速增長并非 Zara 個例,H&M、優衣庫等品牌也在以不斷增長的門店帶動銷售額的增長,以此進行行業圈地。
快速擴張的原因與 2011 年開始的國內商業地產井噴不無關系,當年國內新增了 400 家左右的百貨公司,2013 年新增 250 家左右。商業地產帶動了平價快時尚品牌的迅速發展,因為品牌的強勢,導致進駐商業地產的成本相當低,這體現在免費店租,甚至裝潢補貼上。
激進開店的結果可能是攤薄銷售利潤,而快速開店導致的選址錯誤也會帶來單店銷售額的下降,即使有租金補貼,快時尚品牌也必須按照商業邏輯多加掂量。Zara 特有的模式,使得他們對單店銷售比競爭對手更加敏感。
服裝的命脈是供應鏈和庫存。以時尚為賣點的 Zara,以短平快的供應鏈模式進行,庫存積壓是其大忌,這導致增開店鋪的成本中,Zara 的物流成本要高出很多。
打個比方,在 A 城市的某一家門店在某日需要上新 21 款服裝,這些貨物可能是從 9 個國家的 13 個地方以最優路線,直接發貨到這家門店內,且能保持同一天抵達。Zara 物流并沒有城市中轉的概念,如果開店的布局不當,供應鏈成本會直線上升。
從策略上看,一旦某家店營業額沒有達到預期數字,Zara 就應該關掉這家店。
盡管 2013 年開始,Zara 就已計劃向三四線城市下沉,但從當前 Zara 在國內的布局來看,高達 85% 比例的店鋪數量都分布在一二線城市,剩下的則都開在了諸如寧波、蘇州等東南經濟發達城市,三四線城市開店比例極少。
查詢去年 Zara 在華的開店情況,新開店城市依然是重慶、南京、杭州等重點二線城市。
Zara 對三四線城市似乎仍然在觀望,比起渠道下沉,他們似乎對電子商務更積極一點。
觀察 Zara 目前在國內的門店類型,主要還是以購物中心為主。萬達幾乎是每個城市里 Zara 必進的商場,除此之外,港匯、王府井、大悅城等主流購物中心也是其首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