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常州,說起紡織服裝業發展的故事,有很多驕傲的名字,黑牡丹、第二色織…… 但“關停并轉”使一批曾經輝煌的紡織服裝企業步入了暮色黃昏之中,昔日的一些“常州制造”逐漸淡出歷史舞臺只剩下記憶。
但人不能只活在歷史里,這并不是常州紡織服裝業的全部,一座城市承載的夢想,需要人來傳承輝煌。如今,傳統產業煥發的活力,特別是紡織服裝產業,正在影響著世界。
這是傳承,是活力,是創新,亦是魅力。
從小到七八年的創新發展,大到七十多年的堅守引領,我們讀懂過去,更看到傳統產業,特別是“常州智造”的未來。
歷史:輝煌,只是一面鏡子
風,從東邊出來,也許只有寂寞的風,還記得曾經火熱的常州。
在牛仔布成為黑牡丹立身法寶之前,北京布鞋面料“元貢呢”是黑牡丹闖江湖的利器。
黑牡丹的前身是1940年成立的常州第二色織廠,當初的第二色織在常州紡織業內還算小字輩的,但很多企業被歲月漸漸遺棄之時,黑牡丹卻堅韌地成長為國內最大的牛仔布生產企業,成為常州的一面旗幟。
這并不是偶然。
從80年代開始,黑牡丹就像她的名字一樣,“蝶再美,也得戀花。我們得叫黑牡丹,讓他們繞著我們飛。”1992年,黑牡丹兼并常州第十織布廠,1994年兼并常州八織布廠,1996年接受破產的原常州市第九織布廠……
1980年,在黑牡丹商標獲準注冊后的第二年,黑牡丹就轉戰到了牛仔布。“當初國內還不流行牛仔布,從‘元貢呢’到牛仔布是很大的風險,但是‘元貢呢’顯然已經沒有出路。”黑牡丹集團副總裁趙文駿說。當時只有廣州一家工廠在嘗試,但生產牛仔布的特殊染色工藝和特殊織機都是浮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