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友】 請支持一下中國服裝品牌。
【網友】 這個說的非常好,我這次去紐約特別有感觸,因為我去紐約只去了九個人,那里有大概的工作,在這個過程里面我需要有人幫忙。我原有的代理商在那里貼了一個告示,說我們的發布會是哪天,需要義工,只貼了兩天,就來了二十個人,只有兩個人是外國人,大部分都是中國人,有些都是從外州趕過來的,他們覺得這是中國的品牌,是值得驕傲和興奮的事情。而我們到發布現場需要幾個小時的時間,因為服裝都是做好的,又不能裝箱,這些人都是幫忙把衣服拿過去。這給我很大的感覺。同時還有一個華爾街時報的記者,他是中國人,他可能在美國出生,不怎么會說中文,當演出結束之后,他們到后臺采訪我的時候,他很激動很激動地說了一句“我要回去告訴我媽媽”,他知道他媽媽的民族情結很重,可能他自己出生于美國,但是他的欲望是要趕快回去告訴他媽媽,有一個中國服裝設計師來參加紐約時裝周,有中國人的這一行為引起了世界的關注,他所表現出來的興奮程度,我覺得對我來說感觸特別特別的深,
【主持人】 是一種驕傲,同時也是一種認同希望。
【卡賓先生】 對,作為一種民族心被強烈的勾起來。可能很多人都知道我是這個品牌的設計師,也是這個品牌的老板,也可以說是一個商人,我衡量自己價值的時候,更多的不是考慮有有多少錢,或者有多少店,而是像他那個行為,讓我覺得自己很有價值,為自己是一個中國服裝設計師感到很驕傲。
【主持人】 前兩天問到張肇達老師,中國服裝如何走向世界,他的回答讓我很吃驚,不用往外走,在本土做好了,就自然有人認可你。他說的就是一個中國服裝行業,包括中國大的時尚文化、商業在不斷發展。通過一種推動,把握這種脈絡,再走向國際,那就是一種沖風破浪的感覺。我知道讓您驕傲的還有一件事情,就是外國模特穿著中國的服裝,在選模特的過程中有比較有意思吧。
【卡賓先生】 因為紐約是一個全球化的時尚基地,它的模特來自于全世界,模特里面可能也有很多大家熟悉的,包括路易威登的模特,他們都爭先參加我們這個面試。我們做了一個開放式的面試,當天就接到了兩百多個面試者。
【主持人】 這個說明什么?
【卡賓先生】 說明所有人還是很關注中國服裝設計師的。在他們關注下,整個模特資源比我們國內還要豐富,所以是很有選擇余地的,在這個過程里面我們感到很驕傲,很認可。可能這些模特坐了兩三小時的車,對于我來說,只給他們三秒的時間,就是說謝謝你,她就可以走了。一天在那里不斷的輪換,最終選擇了自己適合我風格,適合卡賓作品的模特。
【主持人】 挑選模特的時候,會特意選一些有點東方文化氣質的模特,還是純粹地針對品牌,國際化的模特?
【卡賓先生】 完全是針對品牌,針對我的設計風格。流行跟時尚是很國際化的東西,本身沒有國界,美得東西本身沒有一個國際的界限或者是限定說這是中國的,或者是美國的,或者是歐洲的,因為是一個很全球化的流行資訊。我選的模特,可能不是很乖或者是傳統的帥哥,可能會有一點壞壞的,有一點張揚。
【主持人】 您對民族文化的認可、責任感和使命感跟所有中國服裝設計師都是一樣多的,一樣重的,在選模特方面,您可能更著重于大的時尚,世界性的認可。可不可以這樣說,民族文化對中國服裝設計師來說,有一些是錦上添花的感覺,比如說在設計過程中,如果多了這些文化設計,會好一些。但是如果太過于重的話,會不會成為包袱?
【卡賓先生】 我覺得每一個設計師都有自己的風格,我們說中國民族是一個有五千年歷史的民族,很悠久,這是很值得驕傲的。針對也一點我們可以說美國是沒有文化的民族,民族的文化、民主的底蘊不可能成為設計師的包袱,只不過作為服裝設計師在運用這些元素的時候怎樣跟國際流行結合。如果不能準確把握國際流行時尚的話,那么你就是中國的服裝,那你就沒有一個國際的流行。其實我針對中國市場的設計,也是很全球的設計,這可能跟我每年在國外生活幾個月,在巴黎、米蘭感受這些文化氣息有關系。還是那句話,不管是我在中國設計,還是在到紐約設計,我的設計風格都是一樣的,都是全球化的,都是國際流行的。同時我運用中國元素也很正常,也是在骨子里面本來就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