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地”轉型從代工賺錢到品牌燒錢
這種粗放的淘金熱隨著國門的日漸開放而冷卻。作為第一批走出去的生意人,張志峰最先感受到中西品牌的差異,“我去美國的時候才知道,同樣是自己生產的服裝,價格卻相差8倍。”歐美國家的游歷,讓張志峰見識了一種更為規范的商業運作。
原本張志峰覺得自己做貼牌的日子挺好。“我們主要是幫人代工,就等老外來下單,下單以后自己做,做完以后還感覺不錯。”可是當他親眼見到“同一個產品貼上不同的商標,賣的價位就是不一樣”時,心里不服氣了。
似乎是一種與生俱來的學習本能,張志峰一邊做服裝一邊開始研究國外的品牌。“我在美國買一件襯衣要200美元,要我做的話頂多15塊錢,就是一個布料錢。人家說這個品牌是歐洲的,就是賣這么貴,那我們就去研究歐洲的品牌。”張志峰帶著疑問開始闖入壁壘森嚴的陌生世界。最初他四處碰壁,歐美的奢侈品行業對外封鎖嚴密。當對方詢問“什么品牌”時,他如夢初醒。
不服輸的張志峰從此和品牌較上了勁。他在歐洲用5年時間去摸索百年品牌的發展史。“美國實際上還是通過百貨店的渠道營銷,歐洲的重點是專賣渠道。很多小店看著不起眼,可是已經存在幾百年。人家幾代人專門做西服,歐洲的百年品牌就是這么傳承下來的。”張志峰甚至請了很多當地留學生去幫他研究調查。
與其說他是在學習歐洲品牌,不如說是他在比較中西差異,汲取二者精華。“我特別喜歡研究歷史,我們的優劣勢在哪里,應該保留什么,摒棄什么。慢慢地這樣就形成了自己的定位。”
知己知彼,張志峰的心里亮堂了。他歸國后決定走一條中國品牌的全球化之路。
1992年,張志峰注冊了NE·TIGER東北虎的品牌,將眼光投向世界。NE·TIGER東北虎相繼在法、意、美、俄、中國香港設立了全球設計營銷中心,開始獨立打造中國時裝國際品牌的歷程。
“我們產品的原料、設計、采購都是全球的,只是品牌沒有國際化。我從國外回到國內,就是為了先在中國扎好根。”海外設計營銷中心的設立,使東北虎擁有最前沿的設計,敏銳地把握全球時尚趨勢,真正實現“融匯古今、貫通中西”的設計理念。
1997年,NE·TIGER東北虎在哈爾濱中央大街成立了當時亞洲最大的皮草形象店——“東北虎皮革世界”,這對張志峰來說是一個轉折點,當初的小裁縫變身大牌企業家。與此同時,他也琢磨透了品牌的內涵,“什么叫好的品牌,好的品牌就是要做精。”
張志峰開始全面調整公司戰略和定位,精簡了很多與服裝不相關的行業,回歸到他最喜歡的主業上。他放慢了腳步,不再簡單追求大和強。“過去我們強調的是人多量大,廠房多。最多的時候我有8個工廠,8000名工人。”但他已經意識到“擴大生產規模,增加廠房、人員,不是品牌所要求的”,于是公司調整方向,集中核心力量做品牌,“能讓別人做的就讓別人做,用現在比較流行的話來講,就是實現輕資產的經營模式。”
晉ICP備08001298號 增值許可證:晉B2-20080011 廣告經營許可證號:1401004000043
7*24客服熱線:0755-32905944 客服郵箱 任奧網絡科技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