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實驗:通過一項新技術可以實現重度鹽堿土壤鹽分含量

棉田通過實施重度鹽堿地改良項目,棉花畝均增產近80公斤。
種植的棉田是新疆農業科學院牽頭主持的“十四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新疆綠洲節水抑鹽灌排協同產能提升技術模式與應用》確定的四個核心示范區之一,由項目下設的“節水抑鹽灌排協同調控技術模式及示范”課題組負責實施。
第1年種棉花,出苗率僅有3成,今年重度鹽堿地改良項目實施后,增產又增收。
由喀什地區科學技術局組織中國農業大學、新疆農業農村廳、喀什地區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等組成的測產專家組對該示范區種植的棉花進行嚴格的實地測產。測產結果顯示:暗管排鹽綜合技術治理區棉花有效收獲株數為每畝13960株,保苗率為75.4%,棉花單鈴重為5.8克,棉花畝產347.3公斤;對照區(未治理區)棉花有效收獲株數為每畝9180株,保苗率為49.6%,棉花單鈴重為5.8克,棉花畝產267.5公斤;棉花有效收獲株數每畝提高4780株,保苗率提高25.8%,實現畝均增產79.8公斤。
伽師縣90%以上耕地都有不同程度鹽堿化現象,近4成達到重度鹽堿化程度。”伽師縣核心示范區負責人、武漢大學教授黃介生說。
鹽分監測表明,今年實施暗管排水排鹽綜合技術后,棉田土壤鹽分從平均每公斤18.8克下降到平均每公斤10.6克,土壤的鹽堿化程度由重度變成中度。
新疆農業科學院土壤肥料與農業節水研究所所長、新疆綠洲節水抑鹽灌排協同產能提升技術模式與應用項目首席專家徐萬里說:“土壤鹽分下降了,棉花保苗率就能提高,同時結合水肥協同高效調控技術、黃腐酸鹽堿改良劑、有機肥土壤培肥等多項技術綜合應用,我們有信心,再過兩三年,這塊重度鹽堿地將改良成高產田。”
測產專家組組長、中國農業大學教授杜明偉表示,通過鹽分監測、實地測產結果表明,暗管排水排鹽綜合技術完全能在新疆其他鹽堿化發生類似的地區應用,尤其是在土壤鹽分含量高、地下水位高的區域推廣。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