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新中式穿著講究與忌諱?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享受服裝之美值得提倡,適當的傳統(tǒng)知識普及也有一定必要
扣
傳統(tǒng)服飾中,扣子并不是一開始就有的。古人多用兩根繩子或絲帶來系結,到元代才出現(xiàn)圓頭紐扣。
衽
“交領右衽”是漢服改良變革中穩(wěn)定保持的樣式,這和古代陰陽之說有關,“左為天為陽,右為地為陰”。
臨近春節(jié),不少人購買新中式服裝,不過網絡上流傳的“新中式穿著講究”科普嚇壞了消費者。不少人一本正經介紹傳統(tǒng)服飾中扣子奇數吉、偶數不吉,有消費者甚至特意將新買的衣服扣子剪掉,湊成奇數。
真有這么多講究嗎?
不以單雙數論兇吉
隨著“新中式”年服流行,年服禁忌等話題重新在社交媒體上引發(fā)關注。前幾天,某主播在直播間上架的一件新中式衣服引起爭議,這件衣服上是雙數盤扣,被不少人批評“一點都不尊重傳統(tǒng)文化”。
其實,傳統(tǒng)服飾中,扣子并不是一開始就有的。上海工藝美術職業(yè)學院非遺理論與應用研究中心研究員方云介紹,古人多用兩根繩子或絲帶來系結,到元代才出現(xiàn)圓頭紐扣,經明代發(fā)展直至清代,紐扣才開始普及。
是否如不少網友所言,穿雙數扣子的服裝就是壞了規(guī)矩?方云介紹,在民間有部分區(qū)域的觀念認為,衣服上的扣子不能用雙數,因為有“四六不懂”和“四六不成材”的說法。“中國人自古以來的確有數字觀念與崇拜,但不能簡單以單數吉、雙數兇而論。在中國服飾歷代變革演進過程中,紐扣形制以及數量一直在變化,并未有證據顯示固定為單數或雙數。”
至于服裝中左衽、右衽的爭議,同樣需要放在傳統(tǒng)形制的概念下去理解。
方云介紹,中國古代服飾形制多是胸前交領,衽,也就是衣襟,左前襟掩向右腋系帶,將右襟掩覆于內,稱右衽,反之稱左衽。
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服飾的“左衽”與“右衽”成了人們區(qū)分不同地區(qū)、不同民族的一個顯著標志。如《論語·憲問》:“微管仲,吾其被發(fā)左衽矣。”《戰(zhàn)國策·趙策二》:“被發(fā)、文身、錯臂、左衽,甌越之民也。”可見,“右衽”是中原地區(qū)華夏民族服飾的重要標志,而“左衽”則成了一些少數民族的服飾特色。
“交領右衽”是漢服改良變革中穩(wěn)定保持的樣式,這和古代陰陽之說有關,“左為天為陽,右為地為陰”,遵循自然法則,左襟蓋右襟,天和陽在上,地和陰在下。《禮記·喪大記》中有這樣的文字:“小斂大斂,祭服不倒,皆左衽,結絞不紐。”即表明在世者交領右衽,便于右手解開;逝者交領左衽,永不解開,從此安息長眠。不過,那時死者的衣服不用布紐,而是使用細布帶。
“從漢服形制來看,關于左衽、右衽有明確記錄,可以探討,但僅從禁忌角度來談,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在方云看來,現(xiàn)代服飾規(guī)制沒有那么嚴謹,尤其新中式帶有設計上的創(chuàng)新意識,不必摹古。
“其實,大部分人只是純粹喜歡這件衣服的樣式、花紋或形制。”對于穿衣要不要講究形制與忌諱,電視劇造型指導王海婷覺得見仁見智,享受服裝之美也是值得提倡的。
穿衣顯示美就好
方云建議,大眾購買新中式服裝,應以美觀、實用為主,不必為陳舊觀念束縛,“隨著科技進步,衣服扣子的數量也在逐漸減少。一些服裝甚至不需要扣子就可以保持固定。這種技術的出現(xiàn)不僅簡化了穿著方式,也提供了更多時尚選擇。”
不過,在王海婷看來,傳統(tǒng)服飾在影視劇或大眾媒介上進行適當的科普或傳統(tǒng)知識的普及,也存在一定必要。比如,涉及古裝劇的造型設計時,基礎形制規(guī)范一定要遵循當時的時代背景,不能抹除時代的服飾特征。她表示,對普通人的穿衣來說,只要個人喜歡或能顯示美就好。“如果因為對漢服或新中式感興趣,進而深入了解服裝形制,也是一個很好的現(xiàn)象。”
(來源:解放日報記者 鐘菡 張熠)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lián)絡,請在30日內聯(lián)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lián)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fā)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fā)言請遵守相關規(guī)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