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海事法院自貿區法庭揭牌
上海自貿區成立以來,上海海事法院積極開展了相關的實踐與探索。針對自貿區建設中與航運有關的政策、法律法規、功能性項目的實施情況,開展了廣泛的調研;與自貿區管委會、海關、海事局、海事仲裁機構等單位建立了溝通協作渠道,共同推進自貿區建設。2014年,該院共受理涉自貿區一審海事海商案件119件(不含執行案件),約占該院全部一審海事海商案件的7%,涉案標的額達7640余萬元。案件涵蓋海上貨運代理合同、海上貨物運輸合同、船舶修理合同、船舶代理合同、船舶融資租賃合同、光船租賃合同、海上保險合同、港口貨物保管合同、船舶物料供應合同、船舶碰撞等諸多糾紛類型。
自貿區法庭設立后,將主要審理下列海事海商案件:以上海自貿區內登記設立的企業或有關組織為當事人的案件;與上海自貿區特殊監管政策有關的案件;從事上海自貿區開放經營范圍內的業務過程中發生的糾紛案件;涉及上海自貿區重大功能性項目實施的案件;其他與上海自貿區建設有關的案件。
相關鏈接:
微信朋友圈購物的方式,對消費者維權不力。馮翔提醒消費者,如果僅僅是在微信上轉發照片,很難界定這是一種涉嫌侵犯名品知識產權的非法經營行為,因此消費者在權益受損時,也很難通過正當渠道維權。
上海市浦東新區人民法院和上海市長寧公安分局日前連續通報了多起微信售假案件。這些案件的共同特點是,犯罪嫌疑人通過微信朋友圈,向朋友兜售高價“假貨”從中牟利。而上述大多抱著“賺點零花錢”售假的“朋友”,將被追究刑事責任。
“朋友圈”是售假的主要渠道。浦東法院最近對4名向朋友兜售假包的犯罪嫌疑人以銷售假冒注冊商標的商品罪,分別各處罰金人民幣1000元。盡管罰金不多,但上述兩起案件,均被當作知識產權刑事案件進行審理,犯罪嫌疑人個人檔案中將落下“刑事犯罪”的污點。
被告人王某、黃某在同一家公司工作,并租住在一起。因看到“朋友圈”中流行賣各種商品,兩人決定開始自己的“創業”之路——“賺點零花錢。”于是,兩人通過手機微信平臺發布各類假冒品牌箱包及手表的照片,并在暫住地對外銷售。誰知沒干多久就被舉報,警方在他們的住所中當場查獲待售的LV牌皮帶、包袋、皮夾、手表等,按照被侵權商品的市場中間價格計算,價值53.76萬元。另一案中的被告人韓某、孫某被查獲的皮夾和包等,價值24.81萬元。
上海市長寧區的王某近期也向駐地派出所報案——王某于去年8月下旬,在微信上結識一名年輕女子,對方稱可以通過特殊渠道幫忙代購愛馬仕品牌限量版包,但需要收取30%至50%的手續費。被害人王某先后轉賬人民幣22.2萬元,分別購買了3個包,事后她發現所購的“法國直郵”品牌皮包質量有問題,遂向長寧公安部門報案。
經愛馬仕品牌方面鑒定,被害人所購品牌包全部系仿制。在對被害人提供的郵寄單據等相關線索進行調查后,警方發現,“代購”女子真實身份為年僅27歲的犯罪嫌疑人徐某,案發時其尚在法國留學,貨品的確是從法國直郵到上海。
犯罪嫌疑人徐某今年3月18日從法國回滬,派出所警員在浦東國際機場對其實施控制。
據徐某交代,她在2014年9月于法國結交了“手上有貨”的朋友后開始做代購生意,并在明知自己所出售的包系假包的情況下仍以真包的價格予以販賣,并從中牟利共計4萬余元人民幣。
浦東法院的主審法官馮祥告訴記者,微信“朋友圈”售假刑事案件,具有一些共同的特點。一是進貨地點相同,假冒的商品都是從外地某省發貨;二是進貨方式相同,都是在網上看好后直接下單進貨;三是被告人進貨時都知道自己買進來的是假貨,認為只要定價低,或者標明是海外代購、高仿、原單就沒事;四是微信“朋友圈”只是展示平臺,買家看好商品后,通過微信聯系被告人,現場看貨,現金交易。
微信“朋友圈”這種“現場看貨,現金交易”的方式,也給審判實踐帶來難題。“它既不像淘寶店、天貓店,也不像京東、亞馬遜這樣的電商,沒有銷售記錄,這就導致被告人的實際銷售情況很難查清。”馮祥說。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