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臺灣服貿協議政策的左右之爭
2013年6月21日,兩岸兩會在上海簽訂了《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簡稱服貿協議,或服貿)。服貿協議的簽訂是兩岸ECFA后續談判的重要成果,標志著兩岸經貿關系的制度化與機制化進程取得重要進展。
當然,這個協議要經過臺灣立法部門的批準才可生效。問題也由此產生,國民黨方面主張通過,民進黨及綠營方面則百般阻撓,拉鋸戰中,時間到了2014年。
3月17日,臺藍、綠雙方再次在立法機構發生沖突。國民黨發動突襲,宣布服貿協議已超過3個月審查期限,依法視為已經審查,全案送院會存查,21日直接表決。
國民黨的突襲引起綠營和反服貿人士的強烈不滿,18日晚,近200名抗議學生突破外圍警戒線,沖進臺“立法院”。占領“立法院”的學生迄今未撤出,臺立法機構的議事功能被癱瘓。
占領“立法院”后,臺反服貿人士“再下一城”,于23日晚沖進臺灣“行政院”。24日凌晨,臺灣警方強行驅離占據“行政院”的反服貿人士,當場逮捕61人。前民進黨主席謝長廷于混亂中眼鏡被高壓水柱打飛,狼狽不堪。
在筆者看來,無論是占領“立法院”,還是占領“行政院”,問題的實質,是臺灣外貿政策的左右之爭。左,就是加強與大陸的經貿關系;右,就是向美國靠攏,加入美國主導的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議(TPP)。
目前,藍、綠雙方都處在“騎虎難下”的境地。有專家預測,雙方在打了這一架之后,最終會通過服貿協議的審查。這樣的觀點有待事實驗證,但有一點是肯定的,由于有年底的“七合一”選舉和2016年的大選,服貿協議越早通過,越對國民黨有利,越往后拖,越對民進黨及綠營有利。
至于加入TPP,在筆者看來,雖然藍、綠雙方觀點一致,但臺灣要想加入這個組織,并不容易。
TPP的前身是2005年6月智利、新西蘭、新加坡和文萊4國簽訂的“跨太平洋戰略經濟伙伴協議”(TPSEP,簡稱P4)。美國于2009年11月公開提出參與第2階段談判,P4也在美國參與后簡稱為TPP。隨后,澳大利亞、日本等國相繼表態加入,使參與TPP談判的成員國達到12個。目前,在美國主導下,TPP正處于緊鑼密鼓的談判階段。
TPP有幾個特點:1、自由化程度高。早在P4時期就以高度自由化著稱,2006年生效時成員90%的貨物關稅立即降為零,所有關稅須在2017年前降為零。從目前公布的TPP框架看,TPP將推行“全面的市場準入”,以消除所有貨品關稅與非關稅壁壘為目標。2、合作議題廣泛。TPP明確表示不僅將涵蓋傳統FTA所具備的貿易與投資議題,還首次納入具有約束力的法規調適、中小企業、環保、勞工、知識產權等眾多“21世紀”的議題。3、開放程度較高。與傳統FTA所具有的排他性形成鮮明對比的是,TPP專門設立了“開放條款”,明確表示歡迎非成員經濟體特別是APEC其他成員的加入,為協定的擴張預留了很大的空間。
從以上條件看,臺灣要想加入TPP,困難不少。
首先,TPP高標準的市場開放要求將對島內經濟產生嚴重沖擊,農產品的問題尤其突出。根據臺灣“財政部”的統計資料,2011年臺灣農產品進口關稅的名義稅率和實質稅率分別為13.88%和7.94%。由于農產品在美國、新西蘭、越南、馬來西亞、澳大利亞等TPP成員出口中都占有較高的比重,因此若臺灣加入必然要考慮大幅開放島內農產品市場。由于當前臺灣經濟低迷,島內農業及工業等產業界保護主義心態嚴重,加之民進黨等綠營的掣肘,臺灣當局在開放農業等議題上始終如履薄冰。若臺加入TPP,在農產品議題上將引發島內激烈的反彈。
其次,TPP涉及到的“邊界內”的開放政策將對臺灣經貿體制形成嚴峻挑戰。TPP談判不僅包括關稅減免等傳統的“邊界”政策措施,還包括中小企業、環保、知識產權、勞工合作等“邊界內”政策措施,每項政策措施都要求島內進行改革。如果臺灣加入TPP談判,島內經貿體制勢必將廣泛而深入地進行調整,這將對臺灣目前的經貿體制及已有的利益格局構成嚴峻挑戰。
從這個角度看,臺灣要想短期內加入TPP,根本沒有可能。
無論從哪個角度看,發展兩岸經貿,是臺灣經濟健康、持續發展最現實的、甚或是唯一的選擇。這一點,民進黨內的有識之士也是清楚的。
所以,服貿協議的最終通過,是可以預期的。但以什么方式通過,什么時候通過,中間會不會有一些小的變故,就難說了。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