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絲綢業成功生產出木薯蠶絲
據報道,泰國絲綢業通過木薯葉養蠶生產出類似于蓖麻絲的蠶絲取得了成功,這是更具環保親和力的產品。
這種類似于蓖麻蠶絲的木薯絲具有非光滑質感,其重量輕且不易起皺,無需干洗。這些因素都使這種織物流行全球,特別是在日本和歐洲等地區。
木薯根通常用于動物飼料加工業和乙醇工業,但它的葉子一般是無用的,因此一般都作為垃圾扔掉。
然而,Tipvadee Attathom教授經研究發現木薯葉可以用來喂蠶。佛統省農業大學甘烹盛分校的昆蟲學系以這一發現為基礎,開展了一個研究項目。
Tipvadee教授熱衷于幫助種植木薯的農民獲得更好的收益。同時,泰國是世界主要的木薯生產國,這也促使她進行相關的綜合利用研究。
該項目在整合供應鏈方面有了成效,通過養育蓖麻蠶后已經繅出絲織成綢并最終轉化為成品。
最近,35個蓖麻蠶絲種植團體與一些紡織企業一起參與了該項目。
Tipvadee教授指出,他們已經與絹絲國際公司合作,以發展絲綢行業、打造像和平絲綢商標一樣的環保產品準則。
Tipvadee教授說:“去年,該項目獲得了泰國研究基金(TRF)的獎勵。”
Tipvadee教授指出,生產出蓖麻蠶絲的野蠶生活在印度東北部,大約在40年前第一次被引入泰國。
傳統上,泰國通過喂食桑葉的蠶來繅絲,然而,蓖麻蠶一般依賴木薯和蓖麻葉。
最初,蓖麻蠶食用蓖麻葉,但泰國種植木薯的地域很大,農民發現木薯葉完全可以用來喂食蓖麻蠶。
Tipvadee教授說:“由于其潮濕的天氣,清邁、烏泰他尼、南邦、清萊和那空沙旺省相比其他地區更適合養育蓖麻蠶。”
相關鏈接:
蓖麻蠶
以蓖麻蠶葉為食料的吐絲結繭的經濟昆蟲之一。屬鱗翅目,大蠶蛾科,學名Philosamia cynthiaricini Boisduval.蓖麻蠶原產印度東北部的阿薩姆邦,18世紀開始從印度傳出,中國、美國、斯里蘭卡、馬耳他、意大利、菲律賓、埃及、日本、朝鮮等國先后引種飼養。蓖麻蠶一個世代經過卵、幼蟲、蛹、成蟲四個發育階段。卵期經過約10d,幼蟲4眠5齡期為20d,蛹期約為20d,完成一個世代經過約為45-50d.卵期在16.5℃以下或32℃以上時均難孵化,適宜溫度為25℃左右;幼蟲期在飼養適溫在24℃左右;蛹期的保護溫度以25℃左右為宜,相對濕度為75%——90%。至生長極度時,體重7g上下,約比蟻蠶增加5400倍。
蓖麻蠶繭不能繅絲,只能作絹紡原料,紡制蓖麻絹絲。也有與桑蠶廢絲、柞廢絲、苧麻、化纖等混紡的蓖麻混紡絹絲。
木薯蠶
蓖麻蠶以木薯為飼料時,生產上俗稱木薯蠶。實際就是蓖麻蠶。1956年廣西岑溪縣試用木薯葉飼養蓖麻蠶成功,以后擴大到鄰近縣飼養,在稱木薯蠶。廣東、福建也先后飼養。其習性和特征均同蓖麻蠶。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