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對持續負利率 央行宜考慮小幅上調存款利率
購買力。這損失的購買力被悄然轉移給負債者。
8月份,中國CPI同比上漲3.5%,創下22個月新高,從2月份通脹率首超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2.25%)以來,負利率實際已經持續了7個月。面對此情況,加息的呼聲不絕于耳,比如最近,在天津舉行的達沃斯經濟論壇上,加息就成了最熱門話題之一,幾乎所有的官員和學者都在被要求回答“是否該加息”、“何時加息”。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就表示,央行應該考慮小幅上調存款利率。
負利率是“負實際利率”的簡稱,而所謂實際利率,是名義利率(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利率)減去通脹率后所剩的。要說明的是,實際利率其實是一串利率,跟存款期限相對應。目前三個月、一年、五年定期利率分別為1.71%、2.25%和3.6%,扣除3.5%的通脹率,實際利率分別為-1.79%、-1.25%和0.1%。
負利率可被看做是種“退步稅”,即收入愈低,“稅率”愈高。在當前的“負利率”水平下,存1萬元定期,每年要損失125元的購買力。這損失的購買力被悄然轉移給負債者。因為低收入者的財富主要集中在存款,而高收入者的財富形式更加多樣化,不僅有股票、房產、藝術品等抵御通脹的資產,也更可能獲得銀行貸款,于是負利率造成了從低收入者向高收入者轉移財富的“退步稅”局面。這對建設和諧社會是極為不利的。
同時,負利率也是種“老人稅”,最大的受害群體是老人。老人積累財富的過程已經完畢,以后要依靠積蓄來度過晚年。他們中的大多數在農村,只有微薄的退休金;城市里的退休金雖然豐厚得多,標準也在逐漸上調,但也趕不上通脹的步伐。大多數老人會喜歡錢放在銀行的那種心安,但上世紀80年代末和90年代中長期的負利率已經給很多人帶來殘酷的教訓,讓很多天生的儲蓄者拿著一生積蓄進入讓人忐忑的股市。證券營業廳里滿目白發蒼蒼,負利率乃是重要原因。
在經濟層面,負利率推動通貨膨脹,并引發資產泡沫。從2010年1-8月,居民活期儲蓄增長11.0%,同期定期儲蓄增長7.9%,而中長期貸款增長了13.8%,這說明居民定期儲蓄的意愿已經在下降。負利率引發資產泡沫的機理也類似:當人們發現儲蓄必虧無疑,而投資或投機至少有保本和賺錢的機會,很多本來適合長期存款的儲蓄者就會變成投資者或投機者,他們會無意識地合力推高從房子到股票到大蒜的一切資產價格。
負利率對通脹的強大推動力,使負利率成為通脹周期出現的信號。從1990-2009年,中國共出現三波顯著的通脹周期,1992-1996年的大通脹、2003-2004年和2007-2008年的小規模通脹,三個通脹周期期間均出現了持久的負利率。如果以“連續三個月出現負利率”為預警標準,該標準在過去20年里可以預測所有三個通脹周期,誤警次數為零!
為消除負利率,辦法很簡單,那就是加息。不是一次性加0.27%,而是要向市場透露連續加息、直至實際利率轉正的意圖,以遏制和扭轉通脹預期。雖然有人會質疑,可以用別的辦法控制通脹,比如提高存款準備金比率、壓縮信貸總規模、公開市場操作等等,但是,由于利率是種價格,價格的調整人人馬上看得見,能迅速地影響人的行為。人們選擇是否存款/提款時,看的是他們能獲得/損失的利息,而不是央行有沒有提高準備金率,信貸規模有沒有壓縮,公開市場操作趨松還是趨緊。雖然其他緊縮方法可以間接地提高部分理財產品的“利息”,也可以在一定范圍內抬高某些貸款利率,比如委托貸款的年利率已從年初的不足6%漲到了最近的10%以上,但是這些都不是大多數人可以分享的。
此外,加息對微觀經濟的干涉度較小,給人留有的選擇余地較大。同樣是緊縮政策,如果是上調準備金率或壓縮總信貸,那么企業借貸面臨的問題是“有沒有”,而如果是上調利率,則是“有多貴”。而且,如果是前者,因為維持利率在過低的水平上,信貸分配成為一種“排隊”,難免滋生腐敗和“逆向選擇”:壞企業會因“好關系”得到貸款。如果上調利率,雖說不能完全避免“排隊”,但至少可以減輕“排隊”壓力,從而讓更多的好企業好項目得到貸款。而要完全避免“排隊”,只有讓長期利率市場化。央行則通過影響或調整短期利率來影響長期利率。
總之,負利率的受害者主要是低收入者和老年人,不利于社會和諧,并會為通脹惡化和資產泡沫推波助瀾。要扭轉負利率,必須馬上啟動加息。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