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錫伯族服飾】錫伯族服飾之游牧精神
錫伯族的早期服飾衣料是以鹿、犴等獸皮為主,比較注重防寒保暖功能。
錫伯人的長袍,系大半截的長袍,底邊在膝下半尺許,袖口為馬蹄形,可以卷上,可以放下,下身穿的長褲,外加“套褲”(只有兩條褲腿,沒有褲襠和后腰),春秋穿的是“夾套褲”,冬季則穿“棉套褲”.
清代,錫伯族男子服裝喜用青、灰、蘭、棕等顏色,服飾與滿族旗裝樣式基本相同。為便于騎馬、勞動與操作,身穿左右開襟的大襟長袍和對襟短襖,上套坎肩,下著散腿長褲腿帶,扎腰帶,腰帶上經(jīng)常掛上煙袋荷包,腳穿布靴,頭戴笠帽(夏)、氈帽(冬)或禮帽,當官的一般在長袍上套馬褂。
主要服飾
除了平時的服飾外,錫伯族薩滿教中的薩滿還有自己特制的服裝;頭戴六股鋼盔,胸掛護心銅鏡,腰圍飄帶繡裙。薩滿穿上這種服飾跳起薩滿舞,模仿各種動物的形態(tài)和追逐、打斗、廝殺的動作,既反映了原始氏族時代的精神和狩獵、游牧的生活氣息,又反映了山林文化和草原文化的特點。
婦女穿戴要講究些,穿長及腳面的旗袍,要粘花邊或繡花寬邊,外罩坎肩,坎肩有對襟的,有大襟的,也貼花邊。衣襟、袖口、領(lǐng)口、下擺多鑲滾邊。扎黑色腿帶,腳著白襪、繡花鞋。少女與未婚姑娘,一條長辮,用各色“毛線”扎辮根,不剪頭發(fā)簾,頭上、辮梢愛戴些花,耳戴金(銀)耳環(huán),穿著淡雅漂亮的旗袍。右側(cè)腰部的衣兜口內(nèi),掖一條彩色手帕,一半露在兜外。腳穿繡花布鞋,顯示出青春的活力。婚禮時,新娘頭戴吉塔庫(錫伯語頭飾,即布制發(fā)圈),上有貝殼、寶石和金銀制的花飾,下一排銀鏈或串珠等裝飾垂于眉宇之上。婚后一年之內(nèi),參加較大喜慶活動仍要戴上吉塔庫。
媳婦的服飾與姑娘無大差別但比姑娘穿著要鮮艷。發(fā)型也不同,媳婦梳的是“盤龍髻”,額前有“劉海”,腦后有“燕尾”,頭頂上烏發(fā)蓬起,盤成髻形,日常生活中將辮梳成雙辮或兩“抓髻”,合起成為一個大“疙瘩髻”.頭發(fā)抹頭油,沒有頭油的,用榆樹皮泡的水也粘稠光亮。面部可以涂粉,口可以涂口紅,可以染指甲等。頭部髻上插著金簪,腕上佩帶金(銀、玉)手鐲。
已婚婦女頭上盤頭翅。婦女戴耳環(huán)、手鐲、戒指等。男女褲腿均扎黑色腿帶,年輕女子扎紅色、粉紅色腿帶,喪事時扎白色腿帶。今散居在東北的錫伯族服裝已和當?shù)貪h族、滿族相同。新疆錫伯族婦女雖仍喜穿旗袍,大襟、下擺、袖口多鑲滾邊,長及腳面,但服飾已有顯著改變,特別是青年已多穿連衣裙等。男子穿對襟短衫,褲腳在腳踝處扎緊,冬天也穿大襟開叉長袍。
上年紀的婦女出門時,手里還要拿個煙袋,串門時互相裝煙進禮。
錫伯族婦女擅長刺繡,如同男子會騎射一樣,婦女如果不會刺繡,就會被人輕視。刺繡圖案多為花鳥魚蟲等。
錫伯族最早生息在大小興安嶺、呼倫貝爾草原一帶,后移居嫩江、松花江流域,過著射獵為務,食肉衣皮,鑿冰沒水中而網(wǎng)魚鱉的漁獵生活。根據(jù)史書的記載和民間傳說,直到十六世紀末葉,狩獵和捕魚在錫伯族的經(jīng)濟生活中仍占據(jù)著重要的地位。關(guān)于錫伯族這個時期以及更早期的服飾情況,史籍中都沒有比較直接而明確的記載。但根據(jù)當時當?shù)氐沫h(huán)境特點和他們捕魚圍獵、騎馬善射的生活特征,以及周圍民族的情況,我們可以推斷出錫伯族的早期服飾衣料是以鹿、犴等獸皮為主,比較注重防寒保暖功能。
錫伯人的長袍,系大半截的長袍,底邊在膝下半尺許,袖口為馬蹄形,可以卷上,可以放下,下身穿的長褲,外加“套褲”(只有兩條褲腿,沒有褲襠和后腰),春秋穿的是“夾套褲”,冬季則穿“棉套褲”.
清代,錫伯族男子服裝喜用青、灰、蘭、棕等顏色,服飾與滿族旗裝樣式基本相同。為便于騎馬、勞動與操作,身穿左右開襟的大襟長袍和對襟短襖,上套坎肩,下著散腿長褲腿帶,扎腰帶,腰帶上經(jīng)常掛上煙袋荷包,腳穿布靴,頭戴笠帽(夏)、氈帽(冬)或禮帽,當官的一般在長袍上套馬褂。
錫伯族多數(shù)居住在新疆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和霍城、鞏留等縣,在東北的沈陽、開原、義縣、北鎮(zhèn)、新民、鳳城、扶余、內(nèi)蒙東部以及黑龍江省的嫩江流域有散居,他們原居東北,是古代民族鮮卑人的后裔。17世紀初,當時居住在吉林扶余一帶以漁獵為生的錫伯人部落,歸服興起于東北的滿洲。1636年被編入八旗,之后被大批南遷與滿洲八旗混雜居住,生產(chǎn)上轉(zhuǎn)入穩(wěn)定的農(nóng)業(yè)經(jīng)濟。18世紀中葉,清政府為鞏固西北邊防,將部分錫伯族遷往新疆,爾后這些錫伯族在伊犁河谷屯田定居,開拓了自已的第二故鄉(xiāng)。從此,就造成了錫伯族分居東北和新疆兩地的局面 錫伯族過去信仰多神,還有信仰薩滿教和喇嘛教的。農(nóng)歷四月十八日是錫伯族紀念先民西遷的節(jié)日。錫伯族屬阿爾泰語系滿-通古斯語族滿語支,跟滿語很接近。錫伯族兼用漢、維吾爾、哈薩克語。錫伯文是民國36年(1947年)在滿文基礎上改變而成的,一直沿用至今。錫伯族人喜愛騎馬射箭。因而,錫伯族享有“射箭民族”的美譽。
錫伯族的民間節(jié)日,多數(shù)與漢族相同。如:春節(jié)、清明節(jié)、端午節(jié)等。而新疆的錫伯族把每年農(nóng)歷四月十八日定為西遷節(jié),錫伯語稱“杜因拜專扎坤”.過西遷節(jié)時,家家吃魚,戶戶蒸肉,屆時還要三五成群到野外踏青擺野餐。過去各家各戶都要制作面醬(米順),盛入瓦缸中,作菜肴的調(diào)味品。這是二百余年來錫伯人民的傳統(tǒng)節(jié)日,紀念一部分錫伯族西遷祖國西北邊疆的伊犁地區(qū),駐防戍邊的英雄業(yè)績,又有懷念親人之意。每年農(nóng)歷四月十八日,在錫伯村屯,都要在寺廟內(nèi)拱灶,殺豬,吃高粱米飯,每戶都去當家人,進行聚餐,來紀念錫伯族西遷的歷史壯舉。此外,祭星也是錫伯族傳統(tǒng)的節(jié)日,每年農(nóng)歷十二月二十七日舉行。節(jié)日這天,各家選一只肥公羊,用水洗干凈,宰后,在院中放一張桌子,把宰殺的羊放在桌前,在再在院靠西屋的墻角放一小炕桌,在上面擺七根蠟燭,擺成北斗七星的樣子,然后點燃。又在院的西北墻上按北斗七星的位置錠好事先削好的七根木樁,在每根木樁上點燃一根蠟燭。將當晚煮好的羊腿供一夜,祈禱七星保佑。

2、本網(wǎng)其他來源作品,均轉(zhuǎn)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quán)等問題需要與本網(wǎng)聯(lián)絡,請在30日內(nèi)聯(lián)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lián)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wǎng)發(fā)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wǎng)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wǎng)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fā)言請遵守相關(guān)規(guī)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