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服裝鞋帽網首頁 > 正文
郎咸平:中國服裝“二元經濟”下的“6+1”整合
現在,中國服裝業采取加工貿易方式,成為國際服裝巨頭流水生產線的一部分,賺取了一定的平均利潤率。這正是依照比較優勢原則主動參與經濟全球化、參與國際分工的結果,也是發揮勞動力等優勢承接產業轉移的結果。
然而,我們應該看到,“中國制造”80%以上的出口服裝為來料加工或由進口商提供商標、款式、紙樣而生產的,自主品牌的服裝只有10%左右。因為服裝中有80%利潤體現在品牌和流通環節,單純的加工只能獲利20%,所以面對中國服裝產業的“打工經濟”現象,著名經濟學者郎咸平提出了“二元經濟”下的“6+1”整合的產業經濟理論。這對當下的中國服裝產業來說,比較具有參考價值。
郎咸平說:“在國際產業鏈中真正做制造的是一元錢,我把它稱為硬一元,而做采購、倉儲、訂單處理、批發、零售等整條產業鏈的其他部分,叫做軟三元。國際產業鏈的分工是怎么回事呢?本質就是靠軟三元賺取利潤。在硬一元里面,根據我最近的研究結果顯示,原料和勞動成本可以省下來的錢是25%。我們再壓低我們的工資、壓低原料成本價格,只是把整條產業鏈的一元錢里面的25%省下一點點而已,真正的大頭都被軟三元拿去了。這就是為何中國的廉價勞動力現在不再具有優勢的原因。”
對此,郎咸平說,產品設計、原料采購、倉儲運輸、訂單處理、批發經營以及終端零售等這6大塊是軟環節,可以把它們看成是一個“大物流”的概念。這6大塊加上“1”的制造,就構成了整條產業鏈。
他說,現在,我們的制造業還處在向“硬一元”要利潤的階段,人家已經放棄“硬一元”開始向“軟三元”要利潤了,因此,他們憑借掌控產業鏈軟環節的優勢進入中國……阿迪達斯、耐克等來到中國的跨國公司,是不是幾乎都是掌握整條產業鏈的公司呢?答案是肯定的。
中國的服裝業當然不會“永遠給別人打工”。只要有企業、產業、金融和知識產權等制度的合適土壤,服裝業的“中國創造”就會如雨后春筍般破土而出。
郎咸平就此指出,現在是我們突破二元經濟的時候了。所謂二元經濟,就是同時存在著“過冷”和“過熱”的傳統與現代的經濟部門。中國服裝等制造業就是傳統經濟部門。
我們看到,最近國家出臺的促進經濟發展的一攬子產業調整振興規劃針對的就是傳統、支柱、民生產業,這也為3年后我國產業結構升級打下堅實基礎。特別是傳統部門的產業升級對經濟的拉動作用非常大。
這十大產業調整振興規劃對各大產業鏈條進行了一次梳理,這是非常積極的。
而對于中國服裝一直堅持的產業升級和品牌戰略,郎咸平認為,所謂的產業升級,不應該仍然在“6+1”的“1”上面搞升級,而應該從“1”升級到“6”的環節。由此,他以國際時尚大牌ZARA為例指出,品牌的建立是產業鏈高效整合后的必然結果,因此我們不能倒果為因。
另外,他說,目前中國企業對品牌投資、品牌維護的重視程度不高,缺少長期投入的內在驅動力。與年銷售170億美元的國際時尚大牌GAP、年銷售50億美元的ZARA每年投入1億多美元專做品牌推廣的力度相比,我們的服裝企業現在根本不具備國際競爭力。因此要打造我們的服裝品牌,必須因地制宜,精心培育,有時候還要借助外力,而不是靠亂打廣告。
郎咸平更是呼吁,各地需要以政府為主導幫助中國企業進行“6+1”產業鏈的高效整合。服裝等制造業能夠成長要以相對應的物流業、服務業、金融業成長為基礎,我們需要整個國家系統的建立。而1988年漢城奧運會之后,韓國人做的就是系統的建立。
如果既缺乏大系統又缺乏小系統,那么服裝等制造業就特別不抗壓,一碰到匯率、成本、勞動合同法、宏觀調控就扛不住了,所以歸根到底我國服裝等制造業面臨的問題就是缺乏系統的建立。
郎咸平進而指出,在二元經濟下,我們特別要將目光投向中國服裝等傳統產業的民營經濟部分,實現藏富于民。而國家正在關注的中小企業融資等系列問題就邁出了實質性的一步。
更多鞋帽招商信息,點此進入
責任編輯:王曉楠

世界服裝鞋帽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世界服裝鞋帽網sjfzxm.com"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世界服裝鞋帽網所有,轉載請注明"來源:世界服裝鞋帽網sjfzxm.com",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