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裝周已成為現代商業的重要分支
以商業最成熟的紐約時裝周為例,時裝展示一般大概分為如下幾種方式。第一種就是我們通常意義上的時裝秀,有一個較大的場地,數名模特進行動態的貓步展示,一次發布可能有30到60套服裝不等,比較常見的是40套左右,如果能進行這種規模的發布,已經是一個比較成熟的品牌了,衡量標準有品牌有多少間門店,年銷售幾何,更重要的是在一定在穩步增長。
品牌的擴張需要更大的舞臺來展示,便采用此種方式,面向的人群也更廣。從某種程度上也可以作為一個品牌成熟的標志。另一種便是小型秀,多在一些工作室或者酒吧比較寬松的環境,服裝在20-30套左右。
比如,前段時間因新建酒店不準中國游客入住、鬧得沸沸揚揚的品牌Zadig & Voltaire在2013春夏就是采用此種方式。這種方式同樣預示這一種擴張,但相對謹慎,品牌持有人資金不是特別充裕,還不足以連續開店。
還有一種便是靜態展示。這種情況一般是品牌已經有一些受眾,他們需要再接受媒體和買手更進一步的市場檢驗。9月份紐約時裝周上湯姆·克魯斯前妻凱蒂·赫爾姆斯和造型師珍妮·楊合作的品牌Holmes & Yang便屬此列。作為中國人可能很難想象,如此知名明星在紐約時裝周的處女秀居然采用此種“小氣”的形式。
是的,這就是商業原則。雖然Holmes & Yang 并非初創品牌,也有門店,但是在紐約時裝周表演如果一開始就來一場大型秀,遭遇挫折再翻身就比較困難,因為它還算不上一個有歷史的品牌,栽個跟頭可以原諒為“偶爾失誤”。
如今如日中天的設計師維多利亞·貝克漢姆的紐約時裝周則更謹慎,大概10套衣服,最簡單的Showroom展示,而Holmes & Yang還好歹有個場地。紐約時報今年時裝周前也采訪了維多利亞·貝克漢姆,維多利亞·貝克漢姆的回答也應證了這一點,紐約是最好的商業出發地,一個想在商業上取得成功的品牌必須腳踏實地的從基本開始。
再反觀中國的時裝周,包括上海時裝周,我們基本上看不到這樣清晰的邏輯。各種號稱獨立設計師、高級定制設計師的設計師品牌粉墨登場,可能第二季我們就看不到他們的身影了。如果移植到國外,對于一個品牌絕對是大新聞,第一個懷疑的就是這個品牌是不是遇到了經濟問題,做不下去了。
從靜態秀到動態秀,再到每季連貫是一個設計師品牌走向商業成功的基本軍規。我們見到和認識的很多設計師似乎從未考慮過這些,我們曾經寫過文章,去中國的時裝周看看,能連續發布10季的設計師品牌寥寥無幾。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