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創意向世界服裝業發出聲音
設計師與產業共成長
今年10月,中國國際時裝周將迎來15周年慶典。迄今為止,中國國際時裝周誕生了137位“中國十佳服裝設計師”、14位“金頂獎”得主。從早期張肇達、吳海燕、劉洋、武學偉、張繼成,到中期的房瑩、武學凱、計文波、羅錚、梁子、祁剛、李小燕,再到近期的楊紫明、王玉濤,這些從時裝周舞臺脫穎而出的設計師,成為女裝、男裝、高級訂制、針織服裝等多個時裝設計領域的代表人物,他們之中,有些設計師是品牌企業中堅,有些則成長為設計師品牌的掌舵人。
中國設計師的成長與產業發展相輔相成,緊密相連。2006年11月,歐柏蘭奴品牌的創立者、女裝設計師羅崢捧回了第10屆“金頂獎”,時隔一年,天意品牌設計總監梁子在中國國際時裝周上捧金。這兩位女裝設計師都來自女裝產業基地深圳。這10年,從深圳制造到深圳設計、深圳創造,深圳服裝產業走上了一條自主創新,參與國際、國內競爭的發展道路。如今深圳有服裝企業3000余家、1200個自創品牌。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國內一線品牌不斷發展壯大。
“金頂獎”設計師吳海燕和祁剛也以親身經歷見證了杭州絲綢和杭州女裝產業的發展。2007年7月,為期10年的“中國杰出女裝設計師發現計劃”在杭州啟動。杭州市政府為該計劃設立專項基金。設計師培養被納入城市長期發展計劃在全國還是首次。該計劃實施5年來,不僅為杭州培養了一批優秀設計師,還以女裝產業的高端化,推動杭州產業結構調整,增強杭州的軟實力和競爭力。如今這一對杭州絲綢與女裝產業發展具有戰略意義的龐大人才工程已初見成效,已有24位設計師經過國外一年的學習后回國,他們或是成為品牌企業的設計業務骨干,或是開啟了自己的創業生涯。
隨著內地經濟持續增長,孕育了新興中產階層消費群,為高素質的生活時尚產品提供了龐大的市場商機,吸引了不少港臺設計師及品牌涉足內地時尚產業,目標直指內地消費者。2009年榮獲“金頂獎”的設計師李小燕是臺灣設計師進入內地時尚產業的最佳代表之一。她表示,雖然身為臺灣設計師,但她是立足內地市場發展起來的。
受益國內城鎮化發展和消費升級,快速發展的男裝成為服裝產業的主力軍。在中國男裝市場的三大產業集群中,以七匹狼、利郎為代表的“福建系”商務男裝品牌,積極進行品牌推廣及零售渠道擴張,成為中國商務男裝較具代表性品牌。
從2000年開始,計文波擔任利郎品牌的設計師,他親歷這個品牌逐漸長大、成熟,并且發展上市,每個階段都令他印象深刻。2004年11月計文波捧得“金頂獎”,這是該獎項首次頒給男裝設計師。如今,卡賓和王玉濤也分別于2010年和2011年加入了“金頂獎”設計師的行列。不僅如此,一批男裝設計師已成為行業發展的中堅力量。{page_break}
這些年計文波攜利郎品牌先后在米蘭男裝周和日本東京時裝周做發布。他把下一個目標放在了設計師品牌上。他說:“對一個品牌來講,在國外進行發布,是走向國際的第一步,利郎這些年已經做了不少嘗試。設計師品牌成立后,要成為真正的國際品牌,而不僅僅是國際化的品牌,今后定期在國際時尚之地舉辦潮流發布是不可或缺的。”
設計師與設計品牌領風騷
2007年中國國際時裝周迎來10周年之際,時任中國服裝設計師協會主席王慶在談到本土設計與品牌的發展時說:“隨著工業生產能力的過剩和消費需求的變化,商業資本和知識資本積累正在迅速擴大,以連鎖銷售和產品設計見長的本土品牌將會快速發展。從目前情況看,工業品牌正在向連鎖經營擴張和加工生產退守兩面發展,而設計師品牌則處在創立和成長的最佳時期。展望未來,10年以后的中國服裝消費市場將會形成工業品牌、外國品牌和設計師品牌競爭互補的局面。”
對于中國設計師能否創造出具有國際化的設計師品牌,巴黎高級時裝公會主席迪迪埃·戈巴克曾表達了審慎的態度:“中國有工業營銷式的品牌,但在設計師品牌方面,是否能非常好地發揮設計師潛力,創造出具有國際化設計特色的品牌,現在無法定論,這需要時間。”
這10年,無疑是中國設計師品牌和設計品牌突飛猛進發展的10年,也是設計師品牌逐步與國際接軌的10年。
在中國的設計師中,北京吉芬時裝有限公司設計總監謝鋒雖然不是最早擁有自己品牌的,卻是帶著品牌走向國際舞臺最早的。2006年10月的巴黎時裝周上,謝鋒攜其品牌吉芬做了首場發布。“為了這一刻的到來,我與我的同輩們整整奮斗了20年。”他表示。謝鋒在自己的博客中這樣寫道:“站在國際舞臺上開發布會,代價是巨大的。這首先要求經濟實力的強大。能做這樣的發布會,全有賴于中國整體經濟水平的提高,得益于有足夠的資本能夠躋身世界舞臺,否則,我們的思想文化在時裝設計領域的體現就難以完成。沒有最初的資本很難有話語權。”
如今有更多中國設計師具備了進軍國際的資本。杭州的女裝設計師施杰于2010年和2011年兩度參加在巴黎舉行的中國當代創意Showroom展,他帶去了為歐洲市場量身定做的品牌系列。施杰說:“我做的高端系列是從藝術性和文化性上考慮與歐洲市場對接。我認為國際上接受的產品和品牌,關鍵不在于價格的高低,而是品牌與設計應該具有人文內涵,服裝背后表達出人們在生活觀念和生活方式的追求。”{page_break}
10年間,高級訂制的概念隨著高級訂制設計師的涌現而深入人心。2006年中國國際時裝周上,郭培首次推出高級時裝秀,那次她做了一件耗費5萬工時的禮服,由此引發的震撼、驚喜、爭議等等話題,讓人們聚焦于中國高級訂制時裝的概念。此后,郭培又于2009年、2012年相繼推出了“一千零二夜”、“中國新娘”系列大秀。她認為高級訂制是一個設計師的理想,但同時設計師可以把這個理想擴展得很大。她說:“未來我要把品牌分為三類:一是高端的,它要通過極致的表現來傳遞一種風格,一種高度,讓世界能看到;二是中端品牌,讓老百姓都能買得起;三是半訂制化品牌,比如讓新娘子在最重要的時刻,表達出一些個人的情感。”
早在十多年前吳海燕不僅提出了設計也要有品牌,她還成立了自己的設計公司。她說:“我們現在講品牌只是講服裝品牌。而歐洲不同,他們有加工品牌、織造品牌、印染品牌,每一個產業鏈的中間端口都有品牌。”正是看到了設計品牌的前景與力量,10年間,中國服裝業界以吳海燕、武學凱為代表的設計品牌成長起來。
10年前,武學凱的身份還是杉杉男裝品牌設計總監,如今他自己的設計公司規模越做越大。武學凱說:“消費者的需求是瞬息萬變的,設計師必須面對產業的變化去加強自己的適應能力。當更多的設計師接觸到了國外的時尚產業,打開了眼界,看到了自身與國外的差距,督促著自己去適應去轉變,才能有每一天的進步。”
中國時尚設計教育領域
目前,中國服裝設計師隊伍處在前所未有的壯大期,這是中國服裝設計教育經過多年發展結下的碩果。與之相應的是全國有上百所學校開辦了服裝設計專業,每年為社會輸出的服裝設計專業人才數以千計。同時,以產業發展為依托的中國服裝高等教育,面臨著審時度勢的定位,以迎接和順應新時代的發展。
2004年7月,法國ESMOD全球第19所分校、北京ESMOD高級時裝藝術學校在北京宣告成立。這意味著在中法兩國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素有“世界時裝界哈佛大學”之稱的法國ESMOD高級時裝學院成功邁出了登陸中國的第一步。
這10年,引進國外優質教育資源,開展中外合作辦學,成為國內服裝設計高等院校提高辦學質量、融入全球教育的一條途徑。在這方面東華大學走出了自己的特色之路。10年來,東華大學服裝設計與藝術學院先后與10個國家的23所著名服裝、藝術院校建立了密切的國際合作關系,開展了包括本科學歷教育、研究生學歷教育及課程合作等多種形式在內的緊密合作。其中與日本文化服裝學院合作開辦的“中日合作”辦學模式更是成功開創了國內服裝人才本科學歷教育的先河。
2008年是中國的奧運年,也是北京服裝學院設計團隊收獲之年。2008年北京奧運會和殘奧會制服(包括工作人員、志愿者、技術官員服裝三大類)、奧運火炬接力服裝、中國運動員領獎服、頒獎禮儀服裝之“青花瓷”系列、殘奧會入場服裝等5類服裝均由該學院完成。
此外,北京服裝學院的設計師還參與了“神舟”航天服設計工作,其中包括艙內睡袋圖案設計、航天服的配色設計以及艙內用鞋的研制。這些成績的取得得益于北京服裝學院的教學模式和課程體系的不斷完善,即藝術設計與工程技術相結合、創意設計與產品設計相結合、校內教學和社會實踐相結合。
2012年4月1日舉行的“大學生時尚日”,讓莘莘學子們獨具創意的設計作品為中國國際時裝周增添了一抹亮色。國內6所知名時裝院校推出了優秀畢業生作品專場發布會,150余位2012屆優秀畢業生展示了他們的設計作品。這是時裝周首次推出“院校發布”板塊,它借助時裝周的社會關注度、品牌認知度和產業影響力,為大學畢業生搭建了一個展現設計才華的舞臺,同時也為院校與企業和市場之間搭建了一個良好的橋梁。
“創新是時尚產業的靈魂,具有創造力的人才是時尚產業的根本。未來,我們可以參考四大國際時裝周細分化功能,也可以借鑒倫敦時裝周對年輕設計人才的推廣機制,讓中國國際時裝周成為中國時尚設計與時尚文化的策源地,將中國的時裝品牌、優秀設計師和他們的創意設計推向世界。”中國服裝設計師協會副主席、北京服裝設計學院院長劉元風這樣說道。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