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鞋業三跨越 科技創新力促轉型升級
日前,在溫州市鞋革行業協會成立的20年之際,協會秘書長謝榕芳頗有感慨,她認為“為之恒業,執之恒念”的溫州鞋業需要真誠地感謝一個人,那就是中國鞋王余阿壽。
“吉爾達鞋業的余阿壽,我們不能忘記!他親自一家一家企業地奔走,自己帶頭出錢買下樓面作為鞋革協會辦公處,讓吉爾達帶頭嚴抓鞋革質量……”謝榕芳秘書長的話讓很多溫州人回想起溫州鞋業經歷的風風雨雨,想起了那個在風雨中走過的老人——余阿壽。
余阿壽先生是中國真皮領先鞋王吉爾達的創始者,12歲開始學藝做鞋,繼承溫州悠久的做鞋技術。1973年,余阿壽在溫州市區的百里坊租下10平方米的鞋攤,由于余阿壽手藝好,講信譽,市民尊稱他為“皮鞋壽”。1981年,余阿壽在溫州率先自辦起民營皮鞋廠,1982年,余阿壽掛上“社隊企業”的招牌,創辦了溫州南塘皮鞋廠。后來,他又轉到市區洪殿街道,辦起了康達皮鞋廠,工人上百,日產皮鞋數百雙。由于余阿壽手藝精湛,聲名顯赫。人稱“中國鞋王”。
在余阿壽榜樣作用的帶動下,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溫州鞋業迎來了第一個生產和銷售的黃金期。許多溫州人一哄而上。一時間,溫州皮鞋質量急劇下降,“晨昏鞋”、“星期鞋”便成為溫州皮鞋的代名詞。
1987年8月8日,杭州武林門廣場的一把火,燒毀了5000多雙溫州的劣質皮鞋。于是“溫州鞋”與假冒劃上了等號,全國各地市場上傳來對溫州鞋的一片喊打聲。恰恰在那個靠低價策略急占市場的時代,恰恰是在許多城市商場明示“本店拒售溫州鞋”的時代,余阿壽利用自己在溫州鞋業界的人緣、影響和地位,聯絡同行籌建鞋業協會,在他的努力下,1988年,中國皮鞋第一個行業協會——溫州市鹿城區鞋業協會成立,余阿壽當選為協會會長。協會成立當天,余阿壽與370多名鞋廠廠長聯合同行發出倡議:“凡我鞋業同仁,都要以鞋城聲譽為重,講究皮鞋質量,不賺昧心錢。”
余阿壽連任了4屆鞋業協會會長,對溫州鞋業進行了連續8年的整治。經過了艱難的“八年抗戰”,溫州鞋業終于走出了困境。
1991年,溫州市鞋革協會的成立,拉開了重振溫州鞋業聲譽、樹立溫州皮鞋形象、爭創鞋業品牌的序幕。協會主動協助有關部門關停了300多家經整頓仍不合格的鞋廠,有力地遏制了假冒偽劣溫州鞋的生產和蔓延,溫州鞋再一次“名正言順”大膽地集體亮相于市場。
在世紀跨越之時,溫州市委、市政府提出了“二次創業”發展戰略,溫州市人大通過了《關于進一步實施“質量立市、名牌興業”的決議》,溫州市委、市政府召開了建設“信用溫州”動員大會,賦予質量立市以更深更廣的內涵。質量立市、質量興市成了溫州鞋業的產業靈魂。溫州鞋業也因此步入了第二個生產和銷售的黃金期。
1999年10月6日,中國鞋都產業園區在溫州奠基。
2001年9月12日,中國輕工業聯合會發函授予溫州“中國鞋都”榮譽稱號。
2005年,溫州市委、市政府又把“質量立市”提升到“品牌強市”的新高度,召開了“全市推進‘12345工程’,深入實施品牌戰略大會”,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實施品牌立市戰略的若干意見》,號召全市大力加強品牌建設,努力實現由“數量經濟”、“質量經濟”向“品牌經濟”轉變。 在社會各界的努力下,溫州鞋業品牌建設呈現了“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的壯觀景象。8個“2009中國真皮領先鞋王”品牌溫州一下占了3個席位,不僅如此,溫州還有5個品牌獲得了“中國真皮鞋王”稱號,有36個鞋企商標獲中國馳名商標。溫州鞋業已初具規模,
2010年溫州3035家制鞋企業共完成工業總產值780億元,同比增長11.43%,較好保持了中國鞋都的產業優勢。溫州鞋業產業集群也于2011年入選“全省第二批21個塊狀經濟向現代產業集群轉型升級示范區”試點名單,成為全省塊狀經濟轉型“新樣本”。 筆者譚儒認定,今天的溫州鞋業已步入了第三個生產和銷售的黃金期。
“現在我們不單單要使溫州鞋品牌成為中國的民族品牌還要使之成為國際品牌,中國要從‘制鞋大國’轉變成‘制鞋強國’,那么‘中國鞋都’就要以科技制鞋,做到產業的轉型升級。”謝榕芳秘書長對“中國鞋都”的未來充滿著希望,她認為,溫州鞋業已經蓄勢待發,正在走技術創新、轉型升級的發展之路,前途一片光明。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