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中國服裝論壇:構建品牌的力量
作為品牌的強大力量。
歷史的潛在規律告訴我們,從量變的積累到質變的飛躍,往往沒有清晰的界限。各種“角力”最終轉化為“實力”的過程,有待大量先驅品牌的真知與實踐。中國的世界品牌建設之路還很漫長。國際著名品牌的歷久不衰,一個共同點是有一大批品牌的忠誠追隨者,我國企業的創品牌之路不妨先用親和力培養品牌忠誠度。
在新的互動關系下,中國服裝品牌保持親和力首先要進行品牌核心價值定位,在不同的時代背景、不同的市場格局和不同的競爭環境上,企業發展離不開產業品牌管理、產品定位、產品結構策略等實質問題。
2011年中國服裝從成本競爭走向價值競爭,皆把品牌戰略作為重中之重。品牌是服裝業價值創造的核心,系統創新又是價值創新的核心。品牌創新不僅只誕生在銷售終端,價值鏈每一環節都可成就品牌。品牌要找準位置,細分市場,專注、專業進而追求卓越,從而打造價值鏈品牌生態方陣。同時,有實力的品牌可適時走向世界,以實現產業總體提升和部分突破的新格局。在這個方面營銷能力是關鍵,整合提升品牌價值的國內外資源渠道,由營銷能力帶領研發能力,造就市場影響能力以及內部的管理能力等。
而樹立全新的品牌價值觀,文化創造力打造是更為緊迫和艱巨的任務。作為品牌的精神和靈魂,文化來自對目標消費者深入的洞悉,對消費升級和變化的不斷適應,對多元文化審美體驗追求的不斷滿足。
中國品牌已經進入了從前沿到終端一條產業鏈全方位的系統打造和建設,品牌經營是從創意、開發到終端,構成完整產業鏈的終極表現方式。為了打造國際價值服裝品牌,賦予品牌建設的五種能力均需要提升到國際運作能力上,可以通過與國際先進經驗的交流快速彌補不足,必須做到質量、創新、快速反應和社會責任四位一體全面提升品牌建設綜合能力。
中國服裝市場與產品均處于量變的積累之中,在品牌鍛造力的催化之下,最終將帶來全新的增長點與爆發力。
深圳大學藝術設計學院服裝設計系講師陳曉穗認為,中國將是未來時尚界的一個大贏家,隨著時間的演進,未來5年,中國服裝力量將在中國的平臺上會同全世界時尚勢力進行大博弈;未來10年,中國服飾文化將會同世界主流文化在世界時尚平臺上分庭抗禮;再過20年,中國的服裝產業將成為世界的主流之一,而世界時尚界也會出現三足鼎立的局面,由東方時尚、美洲時尚、歐洲時尚共同構成世界三大時尚文化;30年后,中國將出現全世界最大的國際品牌,我們的品牌、文化、價值觀將會為世界所欣賞,在全球得到過去從未有過的弘揚和尊重。{page_break}
東華大學教授顧慶良提出,除了世界市場之外,中國本身就是大市場,而前者空間雖大,但波動也大,且競爭激烈;后者雖然人均基數不高,但成長很快,即使在金融危機中內需仍以兩位數高速增長,這將是中國服裝界品牌戰略的廣闊演習場。
北京服裝學院教授姜蕾講:“盡管很多人一直糾結于中國服裝品牌不能沖出國門,我一直認為只有眾多的中國自主品牌在國內市場上都生存得很好,中國經濟(人均GDP)真正強勢時,自然會有頂級的自主品牌走出國門。中國的市場很大,能夠做好已屬不易。”
構建品牌力量、尋找品牌自身的能量源無疑是當下中國品牌關注的切實問題。中國服裝企業應該審時度勢,在自身優勢條件的基礎上,添加與時俱進的創新舉措,關注社會新價值和不同滋養點。
為此,該論壇邀請了從管理大師到設計大師以及美學、文學大師在內的諸多一流專家,其中包括:美國全面品牌管理大師馬丁•勃蘭特、藍海戰略區域中心國際市場和運營副主席Mr. Peter Ting、臺灣著名導演編劇徐立功、中國香港著名設計師陳幼堅、營銷界泰斗盧泰宏、小智研發創辦人黃謙智、臺灣當代藝術空間發展的代表性人物莊普、著名作家評論家馬國光,還有曾和服裝企業家們交流過的美學、國學大師辛意云和《漢聲》雜志創始人、設計家黃永松先生,更值得一提的是著名品牌“優衣庫”(Uniqlo)的首席執行官柳井正先生。
諸位大師與時裝品牌經營者們一同整合各自領域的優勢資源,集思廣益,從大家的智慧中產生集合效應,整體思考構建品牌力量,共同思索真正可持續發展的品牌建設體系與模式,并詳盡分析和探索了構建品牌力量的未來趨勢及核心動力,為中國服裝品牌的發展進行有力的探索。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