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桑比克展示如何改造"三不管"地帶 讓"聚居區"享美好生活
莫桑比克館由四間小房子構成:一家“醫院”、一所“學校”、一棟傳統“小屋”和一間現代“住宅”。這些建筑再普通不過,莫桑比克人為何要將它們作為世博會的主要展示內容?
昨天,記者在莫桑比克館里遇到一位莫桑比克青年,他叫桑托斯,現在是東北師范大學的留學生,中文講得很不錯。桑托斯告訴記者,這四種建筑并非來自莫桑比克的大城市,也不屬于偏遠的農村,而是城市附近一些聚居區的特色建筑。
要了解“聚居區”這個名詞并不容易。桑托斯知道在中國有城市、城鎮和鄉村,卻很難找到莫桑比克那樣的城外聚居區。他向記者解釋,在莫桑比克,大城市現代化程度越來越高,但距離城市幾百公里處生活著一些居民,類似于“三不管”地帶。聚居區和偏遠的鄉村不一樣,聚居區的居民毗鄰城市,了解大城市的現代生活。比起農民,他們更渴望受教育、渴望享受城市生活。
在莫桑比克的城市化進程中,產生了大量城市周邊的聚居區,目前全國共有128個大型聚居區。由于聚居區缺乏管理和建設,生活條件與大城市相去甚遠,人們想盡辦法離開聚居區,進入城市。這使得當地一些大城市人口壓力激增,帶來各種社會問題。2005年開始,莫桑比克政府意識到聚居區帶來的城市病,決定從源頭著手解決。
桑托斯介紹,近年來當地政府對每個聚居區每年投資約100萬美元,128個聚居區一年總投資超過1億美元。政府在聚居區建設大量公共設施,醫院、學校、銀行、現代化住宅等都成為標準配置,展館中展出的,就是今天莫桑比克現代化聚居區的縮影。據了解,5年下來,莫桑比克75%的聚居區完成改造,當地兒童能接受與城市中相差不多的教育,老人能享受不錯的醫療條件,居民生活條件大有改觀。
改造完成后,從聚居區前往城市的居民減少了,現在從城市來到聚居區的人卻多了起來。桑托斯生長在大城市中,念高中時他每隔3個月都會和同學一起擔任志愿者,來到附近的聚居區服務。一般他們會選擇周末,幾個人合租一輛車,驅車幾小時來到某聚居區,和當地居民交流,向他們傳授知識。這樣的志愿活動起初由政府和學校組織,作為城市學生學業的一部分,但后來,隨著交流越來越深入,人們自發組織志愿活動,很多城市人與聚居區居民成為了朋友。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