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工企業減產 國內OEM鞋企集體惶惑
輕資產戰略
指市場成熟的企業、尤其是跨國公司,只進行少量硬資產投資,通過輸出管理、技術和品牌獲取利潤,自己則專注于產品研發、銷售、服務與品牌推廣的賺錢策略,這種策略在國內催生一批只專注制造、加工環節的“代工”企業。
近日,阿迪達斯總裁海納(Hainer)表示,因為目前中國員工的工資要求不斷提高,生產成本增加,公司打算今后將減少在華生產比例。
阿迪達斯中國公司沒有否認這種說法,從而引發業界對其國內相關代工、原料配套產業將來何去何從產生擔憂。阿迪達斯的戰略調整源于長期實施的“輕資產戰略”。從國家政策到原料成本再到勞動力成本,他們感受到中國制造未必能再像過去那樣“價廉物美”,輕資產戰略則讓其有資本“全身而退”。“舊的鳥兒飛走了,新的鳥兒在哪里?這涉及上萬人的就業問題。”有專家描繪出了迫在眉睫的危機。
客戶更改“代工”策略
“阿迪達斯是我們的客戶。”廣東萬邦鞋業公司新聞發言人郭煒文向記者簡單明了地闡述了雙方的關系。萬邦是阿迪達斯在中國最大的代工廠之一,由臺商投資,所生產的產品全部是阿迪達斯所下訂單,目前員工近2萬人。
郭煒文向記者表示,阿迪達斯的采購策略的確在根據企業情況進行調整。據了解目前阿迪達斯在萬邦的訂單并沒有減少,業務保持穩定。“面對目前國內的成本狀況,阿迪達斯對我們的采購價格也有相應地調高。”不過郭煒文不愿意透露調高的幅度達到了多少。僅表示公司業務沒有問題。不過她同時也表現出擔憂,如果中國制造成本問題依然保持現在的狀態,未來并不樂觀。
此前廣東鞋業商會副秘書長楊葉林曾向記者表示,綜合各類因素,國內鞋業出口要提價20%-35%才能維持盈利。
在中國輕工工藝品進出口商會鞋類分會秘書長王穎看來,阿迪達斯生產重心外移源于企業無法回避的逐利本性,否則中國的代工模式也不會出現。如今,不單是在珠三角,很多地方的生產成本都在提高,國外主要消費市場需求又有所下降,品牌商們尋求向成本更低廉的地方轉移也屬必然。從代工廠的角度看,品牌商的這種轉移顯然給他們帶來了很大生存壓力,這一點在全國各地都有所反映。
誰來為失業買單?
阿迪達斯的“輕資產戰略”,與代工廠只保持著合作的關系。在商言商,將采購落到亞洲其他制造成本更低的國家似乎無可厚非。
“人人都倡導產業升級,但關鍵在于,這些工廠涉及上萬人的就業問題,舊的鳥兒飛走了,新的鳥兒在哪里?”廣東省社會科學院科研處處長、區域經濟研究專家丁力對于像阿迪達斯這類企業“飛走后”,代工廠困境背后的問題更為擔憂。
在他看來,廣東還談不上制造業升級,先要完成從組裝業升級到制造業,然后才是品牌化、創造力。
“我們不能否定招商引資政策在當年的合理性和經濟社會貢獻,也不應該情緒化地指責企業過河拆橋。”丁力認為,勞動密集型產業同樣可以集聚優勢力量,關鍵是政府調控要分步驟有計劃。
8月1日,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聯合發出的《關于調整紡織品服裝等部分商品出口退稅率的通知》指出,從2008年8月1日起,將部分紡織品、服裝的出口退稅率由11%提高到13%.
紡織服裝業感激涕零。遙望“兄弟”產業解得燃眉之急,制鞋業也在等待出口退稅。隨著國家商務部的大規模調研,珠三角不少出口外貿型制鞋企業焦急地等待著。任何一種降低成本的有效手段都有助于留住自己身邊實施“輕資產戰略”的客戶。
中國成本優勢亮紅燈
廣東萬邦鞋業隸屬萬邦集團,據了解,萬邦集團已經在印度建立了制鞋廠。“現在越南、印度這些地區的制鞋業配套正日趨完善。”郭煒文表示,據她了解許多已通過阿迪達斯認證的配套企業已經開始進駐這些地區。雖然剛剛起步,但從目前的情況看,這些地區的運作成本已經優于中國了。
“目前國內的政策調整、勞動法、人民幣升值等問題都帶來了成本壓力。”郭煒文表示萬邦的希望只是企業本身的,關鍵還是要看客戶怎樣調整。
實施“輕資產戰略”的企業難以被“約束”;匯率的波動又使得整個局面變得混亂。目前與之相關的代工和配套企業似乎只能由政府來“搭救”。
“目前也有相對較好的情況。”王穎指出,廣東、福建一帶部分曾為外資品牌做代工的鞋廠,由于在生產工藝和管理流程上有保障,已被國內知名品牌如李寧、安踏等看中,轉而成為他們的代工廠。雖然李寧、安踏等為了擴大生產規模和銷售網絡采取的也是類似的“輕資產模式”,但其產品主要用于內銷,國內生產還是有成本優勢,市場情況相對較好。
業界觀察
20%企業計劃將工廠移師別國
上海美國商會聯合博思艾倫咨詢公司,最近發布一份名為《2007-2008年中國制造業競爭力》的報告。該報告在對
66家制造企業(多數為外企)進行調查后發現,近乎20%的企業計劃將其工廠移師別國。按照排名先后,這些國家分別是印度、越南、泰國、馬來西亞和巴西,離開中國的原因是成本上升及人民幣升值。“當然,83%的企業,也就是絕大多數企業沒有任何要離開中國的計劃,”博思艾倫咨詢公司大中華區副總裁何德高說,“這些企業依然看好中國,但是讓人感到憂心的是,有17%的公司已經制訂了關于將工廠遷移至其他鄰近國家的具體計劃。”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