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斯夫將收購臺灣欣順公司整合TPU業務
化工巨頭巴斯夫與TPU粘合劑基材制造公司臺灣欣順有限股份公司達成最終協議,確認收購后者在中國大陸及臺灣地區的所有業務與資產。
宣布此消息的同時,巴斯夫表示計劃系統地獲得在“有潛力的TPU市場”的增長。公司性能材料業務總監Raimar Jahn評論稱:“收購對于我們現有的TPU產品組合是有益的補充,強化了我們在亞洲的生產制造。”
TPU在制鞋業的用途廣泛,如阿迪達斯的能量跑鞋(Energy Boost),即用巴斯夫的Infinergy發泡材料所制。巴斯夫認為能夠為客戶提供TPU和TPU粘合劑的整合解決方案有助于提升產品價值。
此次收購有望在2015年完成。雙方暫時同意不披露協議具體細節。
相關鏈接:
要讓全球最大化工集團巴斯夫的亞太區總裁侯宇哲看,無論如何,東南亞市場的潛力和中國也是沒法比的。這位有著藍色透明玻璃珠一樣眼睛的標準德國佬原話是這么說的:“東南亞的市場不像中國這么大,比如馬來西亞只有3000萬居民,這顯然沒有中國那么大的市場機會。”
眾所周知,由于勞動力、地租、水電等各項成本飆升,5年來,全球的制造業,特別是紡織、制衣、制鞋這類勞動密集型產業,在陸續向東南亞進行產業轉移。比如耐克和阿迪達斯早在兩年前就關閉了在華工廠,轉戰老撾、柬埔寨、越南這些欠發達的東盟國家;日本汽車制造業也加大了在泰國的投資與布局。就連中國的中小企業也不遑多讓,正紛紛在東盟國家中安營扎寨。一時間,有關中國產業空心化的輿論甚囂塵上。
如此看來,侯宇哲開頭那話簡直在逆歷史潮流而動。我們當然有理由懷疑跨國公司高級職業經理人們話語里的真誠,他們都是經過公關培訓、擅長外交辭令的。但當侯宇哲拿出一堆數據,舉出各種事實之后,你卻不得不重新審視那些有關東南亞的迷思。一言以蔽之,東南亞市場并不像輿論所講的那樣可觀。
化工行業作為幾乎所有產業的基石,當然是要跟隨制造業步履布局的。換言之,化工行業的布局態勢也可以反證出當地制造業的發展水平。將巴斯夫在關丹的一體化工廠與南京揚巴一體化基地做個簡單比較便不難探究侯宇哲對中馬兩國商業機會的真實看法。
1997年,巴斯夫落子馬來西亞,與馬來西亞國家石油公司合資成立巴斯夫-馬石油化學品有限公司,并在馬來西亞關丹建起亞洲第一個一體化工廠,總投資約9億美元。至今7年過去,當初為建工廠圈出的地只用了30%,還有70%待后續需擴張產能的時候慢慢開發。位于關丹的這個一體化工廠年產量65萬噸,主要供應東南亞和南亞市場。
2000年,巴斯夫與揚子石化在南京合資建造的揚巴基地成立,至今總投資額達到45億美元,每年生產300萬噸化學品和聚合物,且全部供應中國大陸市場。揚巴基地后來者居上,如今已成為亞洲最大一體化工廠。
侯宇哲去年4月從香港搬到了上海。此前3年,他掌管巴斯夫在亞太區的全部業務(包括東亞、東南亞、南亞、甚至澳洲新西蘭),如今搬到了上海,他仍是亞太區總裁,但全部重心放在中國市場,是為大中華區總裁兼董事長,這正凸顯了中國市場的重要性。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