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產業轉移倒逼中國鞋向“中國創造”升級
1月20日訊 新年伊始,為了更好地鍛煉身體,小張決定置辦一套運動裝備。某國外知名運動鞋專柜,品種豐富,運動鞋式樣、功能、規格、價錢各不相同。小張無意中看了看鞋子的產地信息,發現并非“MadeinChina”,而是“MadeinIndonesia(印度尼西亞)”。好奇的他連續看了多雙鞋,“MadeinVietnam(越南)”、“MadeinBangladesh(孟加拉)”,甚至有他不知道該如何翻譯的國家名稱。這些“進口鞋”并不貴,甚至比類似款式的“MadeinChina”便宜不少。
小張問專柜人員,為什么產地不是國內?專柜人員說:“產地不重要吧?我們在全球都有工廠,無論哪里產的鞋都有質量保證。”
頗有些“打破砂鍋問到底”精神的小張并沒有就此罷休。在接下來的購物之旅中,他發現除了運動鞋,衣服、配件、皮鞋、箱包等很多產品“MadeinChina”外,產地還有泰國、菲律賓、印度、斯洛伐克等,當然這種情況只在一些知名的全球品牌上出現。總體來看,除了中國,出現頻率較高的產地仍是東南亞國家。
小張還發現,這些進口產品的價格都不算高,不少還低于“中國制造”的價格。以“哥倫比亞”牌的戶外鞋為例,國產的一款帶有防水功能的戶外鞋售價1399元,而越南產的類似款式無防水功能的戶外鞋價格為989元,相差400多元!
不都說中國制造又便宜又好嗎?為什么在國內銷售的商品反而不在國內生產呢?小張決心搞個明白。
一位在國內某運動品牌公司工作的朋友告訴小張,許多國際品牌基本上都是輕資產公司,這些公司只掌握設計和營銷,而把制造環節外包,交給代工工廠根據訂單情況生產。比如,耐克的代工主要交給臺灣寶成集團和豐泰集團,而寶成和豐泰在全球多個國家和地區都設有工廠,當然更多集中于東南亞國家。產地不同體現的是制造商對全球資源的配置,對此無需大驚小怪。
縱觀全球運動鞋的產業轉移規律,可以說與成本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原材料成本、用工成本、投資環境成本都成為影響產業轉移的因素。換句話說,指揮代工的制造商們全球“調配”資源的大棒正是價格,逐利本性使得制造商把部分訂單從中國內地“調配”到了成本更低的國家和地區。
事實上,這種趨勢前兩年就已出現,只是近兩年隨著國內制造業成本的上升表現得更為明顯而已。據統計,2010年中國內地用工成本平均增長20%-40%。更令人關注的是,即使工資上漲仍存在用工“招不進、留不住”的現象;原輔材料等生產要素價格普漲30%-100%;人民幣繼續升值。
從工人工資情況看,目前國內多個勞動力密集的沿海城市最低工資都超過1100元,約166美元。而越南最新的最低工資標準約100萬越南盾,約51美元;孟加拉國成衣服裝工人的最低月工資約42美元;工資相對較高的印尼平均月薪為120美元左右。
在工資增長的同時,國內的消費需求也在進一步擴大,中國“世界工廠”角色正逐步向“世界市場”過渡,越來越多的國際品牌逐漸放下“身段”,以更親民的價格迎合中國市場的消費者,這也是小張看到如此多便宜“進口鞋”的原因。{page_break}
雖然產業轉移趨勢成為必然,但亞洲鞋業協會秘書長李鵬等多位專家指出,其他正在崛起的東南亞國家如印尼等要取代中國的制造大國地位,近幾年幾乎是不可能的。目前,從中國流向東南亞國家的訂單并非全部。對于標準更高、工序更復雜、需要更多熟練工人的訂單來說,首選地還是“中國”。“中國制造”仍擁有相當的優勢:勞動力素質高、管理先進;產業鏈完整、配套完善,輔料供應及外協工種配合好,設備采購維護成本低;與出口相關的配套手續簡捷便利效率高等。
小張也認為,這種選擇性的產業轉移是件好事,能倒逼“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升級轉型,而物美價廉的進口商品會給國內消費者帶來更多實惠。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