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鞋企嗅出文化產業商機
資本與文化遺產的糾葛,正變得生動起來。
11月9日,由浙江省文化廳主管的浙江省企業家民間文化遺產保護促進會正式成立,其中有不少人們熟悉的身影:有通過發掘五千年文明建起“橫店影視城”的徐文榮;有發揚中醫文化的“胡慶余堂”傳承人馮根生等浙商。他們希望,以抱團的方式,有組織地更好地去保護民間文化遺產。
這是一種可貴的自覺。近年來,在我省提出建設“文化大省”,以及積極發展文化產業的導向下,宋城集團、橫店集團、中南卡通等一批新浙商,正在用民間資本詮釋著文化欣欣向榮的活潑表情。其間,還夾雜著一些淺嘗輒止的躍躍欲試,比如擅長做鞋的溫州鞋文化博物館;“中國筆王”寧波貝發集團辦起了文具博物館;美特斯·邦威辦起了服飾博物館。
這樣的自覺,有著最現實的初衷。當文化成為一種經濟,嗅覺敏銳的浙商從中看到了文化產業的春天。即便是那些與自身行業有關的各類民間博物館,興起之初應該與企業的戰略發展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這一次,浙商的目光放得更遠些了。從文化產業,進入文化遺產,不單單是資本活躍空間的縮小。還意味著,保護,尊敬和責任。
關于文化遺產的新聞,大多繞不開“申遺”的最終命運。這是一種無法言說的尷尬。無論這背后隱藏著多么厚重的利益寄托,申遺所傳遞的是一種面對文化遺產無能為力的情緒,或許是出于資金的困頓,或許是對系統保護的管理短缺。
浙商進入文化遺產,我們理應有所期待。文化遺產的傳承,需要智力和資金的雙重智慧,在保護和開發中尋求一種平衡藝術。浙商以抱團的方式,除卻資金流更加充裕的自信,這其中必然是摒棄了資本喜圖短利的劣性,愿意在更為宏觀,更為長遠的遙望中,細細打量這些文化遺產。
我們希望,在這種遙望中,浙商盡可能多一些仰視的姿態。日前,一個估價僅為80萬到120萬英鎊的清朝花瓶,在英國拍出了5億元人民幣的天價,盡管當地媒體贊譽此舉為“瓷器愛國主義”,但國人卻認為這是“豪擲”。由此可見一斑,資本的天性就是逐利,文化遺產保護一旦落入“非錢莫入”的怪圈,對于一些寂寞的文化而言,無疑是加速走向死亡。而任何一種文化,都曾在某個時刻豐盈著人類的精神世界,值得仰望,值得敬畏,如果一旦流逝,它將再無重現可能。
基于這樣的希冀,更多的遙望方式可待借鑒。比如慈溪達蓬山下的中國石窗文化園,這里安放著全國各地愛好者搶救下來的石窗,寧波一位企業家為他們提供了這塊集中展示的場地。還有像國外,許多大企業設立文化遺產基金,讓更多、更專業的民間人士一起參與保護。這些遙望,與利益很遠,與責任很近。
遙望文化遺產,浙商作為值得更多期待。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