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鞋企不在扮演代工的角色
外媒看東莞
全球智能制造組織主席ClaudioR .Boer近日頻到東莞等地考察,身為廣東省長的洋經濟顧問,他給自己取了一個中文名字為“伯樂”。他希望相中“千里馬”企業,利用歐洲科技創新力量助中國制造轉型升級。
伯樂在受訪時稱,受勞動力成本上漲、人民幣升值等因素影響,不管主動還是被動,中國鞋企都在加速轉型升級。部分中國鞋企已不再扮演代工的角色,隨著與國際企業在制造、研發設計、市場和品牌等環節合作加深,往價值鏈兩端延伸并逐漸掌握話語權,“反代工”時代正來臨。
堅決不代工,廣州天創鞋業有限公司董事長梁耀華先走了一步。自1991年創辦鞋廠至今,即使遇到多大困難,他都堅持這一點,走出了一條與很多港資鞋企不同的路線。如今,他的鞋企不僅不為他人做嫁衣,甚至還讓歐洲鞋企為自己的代工。
十年河東,十年河西。一些歐洲品牌忽然才發現,曾一度“養虎為患”,最終淪落到被中國合作伙伴收購的“下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實際上,中西鞋業的融合程度比許多行業都要高,產業鏈中的每個環節,都逐漸出現了中西鞋企并肩站立的身影,中國鞋企也不再可憐巴巴地蹲在制造環節的低洼地。
新生代農民工滿足感少
中國的這30年,是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遷移的30年。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從農村走出來的那些農民工,通常是為了滿足家庭經濟的需要,以及回家蓋房子的愿望,“而新生代農民工要求更高”。
對于新生代,移居已成為他們走向更好生活的一條道路。他們比先輩更年輕,受到更好的教育,他們離開農村更多的是出于城市的發展機會。他們要比他們的父輩更有抱負,卻更少滿足感。一項研究顯示:90年代離家打工的農民工,有12%對他們的生活狀況表示滿意,這與早10年前外出打工的農民工27%的比例形成對比。在中國南部城市東莞進行的三年打工族采訪中,當地員工的流動程度之高讓我大為錯愕,而這正是我知道的每一個人的生活常態。
呂清民,我曾在書中描述的兩名打工妹中的一名,因為討厭老板就換了工作,而另一名則是為了逃避想要娶她的男朋友。我們不該假定每一個農二代的都會反抗———更普遍的是,在發生沖突時,走人的沖動蓋過其它任何想法。背井離鄉來到都市的年輕人來到工廠,需要在一個物質化的、男女關系自由而短暫的以及極度寂寞的社會中不斷調整自己。種種因素制造了一個整體性的壓抑環境,需要全社會幫他們調試。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