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鞋要想暢銷國際就必須產品具有中國文化內涵
分別在1929年和1997年發生的二次危機中,西方國家都是通過工業危機消除的。而一直都被作為中國制造前進路上的標桿的日本和韓國,同樣是通過工業設計創新實現華麗轉型。
小小的韓國就足以讓人震憾。通過工業設計,那么小的國家創造了占中國三分之一的GDP,而中國消耗那么多的能量,創造的GDP占世界的比例只有5%。這就是工業設計的魅力所在。
反觀中國的工業設計,在邁著蹣跚的步子走過了20多個春秋、經過數十年的磨礪后,雖取得了一些進展,但成效卻是難盡人意的。
其實,中國的工業設計也有“出類撥萃”的地方,那就是“模擬”和“再創造”能力。前幾年的手機,中國人兇猛地山寨了一把,以至于外界把“中國制造”和“山寨”在很長時間劃上等號。對于鞋產品,自然逃不出被山寨的命運,這些年來,很多的中國自主生產的鞋流露出歐美設計的痕跡或日本設計的風格,而由此引發諸多不利因素曾一度把中國鞋業推到了風口浪尖。
缺乏創意、創新意識不強,簡單的復制、黏貼、照搬,從而在設計上表現出蒼白,使中國的鞋、甚至各類產品在市場競爭中顯得軟弱無力。
是中國的工業設計師群體與國際存在差距?但他們也有為自已開脫的理由:許多的工業產品,并不是真正按自己的創意來設計的,許多原創設計被企業家扼殺在藍圖中。改革大潮中,企業追求的是生存,企業家追求的是短期利潤,“抄襲、模仿”便成為企業獲取利潤最快捷的手段,如此,企業家一味指使設計師去“抄襲、模仿”,便在情理之中,而帶來的最直接結果,將是葬送一些有才華的設計師,使中國制造的產品缺少自已的文化內涵。
作為時尚產業的鞋業,這種文化內涵的缺失,對于一家企業的發展,更將是不堪重負的致命一擊。26年前靠860元起家的亨達集團董事長王吉萬以長遠的眼光,對此有著深層次的看法:“在從傳統制造業向品牌型企業轉型的過程中,中國鞋業企業的創新不但是企業提高自身競爭力的轉變,更多的肩負著整個民族服飾品位、文化品位提升的重任。”
王吉萬領導下的亨達,難道有獨道的過人之處?在工業設計上,民營企業青島亨達集團制定了先知先行的工業設計戰略,更有力說明了這一點,對工業設計的正確認知、定位是前提,能夠舍得花費大量資金投入進行研發是保障。而中國文化元素賦予產品上形成的民族內涵,在產品上得到最終體現。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