奢侈品漲價 你跟得上嗎
琳瑯滿目的奢侈品專柜,吸引蜂擁的中國顧客。
我們是“狀元”。根據環球退稅公司最近公布的調查報告,2010年中國游客在法國購買消費水平提升,還有一個原因是———奢侈品全線漲價了。
漲價比翻書快?
五年前全球奢侈品的價格跟現在相比,自然不能同日而語,單單這兩年的變化就十分大。自去年7月、11月的奢侈品兩次全球性集中漲價之后,今年3月開始,不少奢侈品牌再度漲價,而且幅度一次比一次大。
任職公關傳播公司策劃總監的KAREN,四月底到澳門購買一款法國品牌手袋,銷售人員告訴她,這個包當天正好提價,大號款的單價為港幣39600元,KAREN與同行友人一算,足足比之前預算的額度要貴5000元。從她們所了解的價格幅度,這個品牌的包在一年之內漲過三次價,2010年年初的同款大號包約是29800港元,如今的升幅足有三成。“這個漲價幅度確實很高,我們的工資收入絕對不會在短時間內提高三成,看來品牌絕對是有意將門檻調高。”KAREN如此感嘆。雖然這樣想,但她還是堅持了自己的購買計劃,因為她看到一款全店最熱賣的包包,價格足足漲了20%,現在不買,還不知以后漲成怎么樣。盡管消費者感覺價格升幅十分驚人,但記者在向LV、CHANEL、愛馬仕等品牌公關了解漲價原因時,他們的回應則顯得云淡風輕,均以原材料價格上漲、換季常態漲價、匯率等說辭一一帶過。
除此之外,另外一個漲價的巨頭則是鐘表、珠寶,除了原材料(譬如金價一路上漲)的緣故之外,業界對漲幅的控制是非常有度的,尤其是腕表行業,譬如某些大品牌都保持年漲5%的幅度,這種做法僅僅在2009年全球金融風暴時才稍微“收斂”,隨著經濟慢慢復蘇,去年就有業內人士稱,2011年的腕表漲幅會高達10%-15%。實際上又如何呢?斯沃琪集團旗下的美度表明確表示近期沒有漲價的安排,但具體要看瑞士法郎的匯率,如果一路上漲的話,則不排除會有新舉措;而天梭表方面,其基本款的價格沒有太大變化,只是從5月1日開始,金表系列已有不同程度的漲價。業內人士指出,早在巴塞爾表展上,就有不少品牌的老總拍胸口保證不漲價,但其實是針對一些基本款產品,很多品牌將漲價的空間對準那些專供亞洲市場的黃金款、玫瑰金款、鑲鉆款的腕表,這些腕表添加了貴金屬和鉆石的鑲嵌,附加的材料當然就導致了價格的上浮,加之全球金價的上漲也會導致這些特別款腕表的價格會有上調。
一輪又一輪的漲價風暴下來,唯一值得慶幸的是,港澳以及海外等地的漲價幅度一般都比內地高,也就是說,兩地之間的差價正在被慢慢縮小。{page_break}
漲價也是營銷策略
在倫敦做代購生意已有五年時間的井野,發現這兩年代購的產品愈發地昂貴,有時候還會遇到資金周轉不來、需要向同行暫借的情況。“以前的國內客人都是買香水、錢包、名片夾、圍巾、披肩等比較小巧的產品,幾百上千就可以,如今卻非包包、手表不要,全部都在五位數以上的消費,有時候還要我去愛馬仕的專賣店下單訂KELLY包,很難伺候。”井野還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很多客戶下單的時候,都明確知道這個產品近期漲價了10%,不停地念叨著好貴好貴,但卻堅持要買,他們也許害怕接下來還要漲,于是有人一買就是三個,而且立馬就給了首期訂金,簡直是抱著炒房的心態來買奢侈品。井野表示,一些英國朋友都認為是中國人買空了倫敦高級商場的貨架,當然也就需要給行業此起彼伏的漲價潮負責。
如果將漲價的原因單純歸結到狂熱的中國購買者身上,實在有失偏頗,這只能說明市場中也許出現了供不應求的情況,更重要的原因應該是生產環節和銷售環節所帶來的額外開支,以及行業內部的營銷實質所決定的。
漲價,向來是奢侈品行業的一種有力營銷策略,記得在2009年金融風暴最盛之時,還有品牌逆市漲價,當時他們的回應是,其針對的消費群能接受這樣的漲幅。漲價能有效割裂消費群,讓一些產品僅僅為某些人群享用,讓一些服務僅僅為你而存在,正是價格的“高高在上”才能營造出奢侈品消費的精英氛圍:燦若星河的歷史文化內涵、豪奢卻“不親民” 的店堂、只能看到卻永遠買不到的產品、儀表非凡不卑不亢的銷售人員……等產品用在你身上,相應的自豪感也會移植過去。這也許就是奢侈品為何一再漲價都被追捧的原因。
資深時尚人士小爽能理解品牌的漲價行為,因為整個大環境都是一片漲聲,只不過這些產品的定價一向高昂,價格稍微變動就能引發很大波動。但著名品牌之所以價格昂貴,必是有一定道理。首先是精湛的工藝,在這些精湛的工藝背后所傾注的精力和時間、人力、物力,以及高品質帶給人們的滿足感以及其悠久的文化和歷史背景等等,這些都決定了各大著名品牌的價格必定要比普通產品價格要高,至于說他們的價格是否合理,應該由消費者自己判斷,如果你真的喜歡這個品牌,它帶給你快樂和享受以及滿足感,那么你就不會在乎價格的高低。{page_break}
保值OR升值,見仁見智
不少消費者認同漲價的另外一個理由,是因為他們覺得奢侈品保值或升值的空間很大。譬如像LV的經典款旅行箱,十年前的價格僅僅是數千元,如今同款的價格已經沖破兩萬,升價兩三倍;又或者一個有歷史的腕表,數年之后判定其價格是原來的數倍,是不是代表這你今日的投資,到日后也會有豐厚“回報”呢?
廣州資深鐘表收藏人盧勉軍就不太認同收藏腕表能保值、升值的講法,他曾經親身體驗過,五年前購入一個當時被坊間認可有“升值”空間的手表,今年放出,只比入手價漲了十幾個點而已,連CPI都跑不過,又何談升值?參考鐘表拍賣市場不難發現,號稱可以保值,至少數年后不低于買入價的,起碼具備以下三個特性:一是保真度;二是珍稀度;三是承接度,三者缺一不可。這些條件足以說明,我們隨便在市場上花錢就能買到的貨也許僅能滿足使用功能而已,而且還要注意的一點是,不要迷信一些所謂的“限量款”,真正的限量是———孤品。當然,收藏腕表有其積極的保值意義,不過在大范圍來說,能做到這一點不僅僅是花錢買東西那么簡單。
至于某些購物狂每次買完新款手袋之后,都將理由歸結為保值,其實也不太科學。任職公關MAX就曾試過一個月買了三個新款包包而將信用卡刷爆,最后不得不變賣其中一個九成新的手袋來還債,她找到香港一家著名的二手名牌店,但只拿回了原價六成的價格,店員告訴她就算昨天買的今天拿來賣,也最多收回八成。MAX當時就懵了,那個包包她是經過細細研究,參考不少資料和說法之后確定其具備不錯的升值空間才買的,怎么一轉手就貶值四成呢?其實,道理跟手表收藏的相似,首先是這個包款也許是市面上很常見,不具備珍稀性;其次,它是二手貨,難以賣到很高昂的價格,店家出貨時也要考慮自己的盈利,于是便壓低回收價;更重要的是,手袋這類消費品跟手表不一樣,使用過之后會損耗其內在價值,就算你再怎樣保養,瑕疵都會在轉售時被放大。所以說,越來越多像KAREN這樣的精明白領,她們雖然也肯花大價錢購買名牌包包,默默承受其漲價的壓力,但看重的是商品帶給自身的愉悅,譬如當做特別節日送給自己的獎勵,或者證明自身的社會地位,而不會盲目追求經濟回報。
作為國內首個專業時裝電視欄目創辦人,小爽是圈內第一批接觸奢侈品的消費者,她在購買時卻從來沒有考慮過“升值”這個問題。在她看來,這些產品僅僅是用來使用的,而不是用來“投資”的,某些品牌在宣傳中將購買這些產品稱作“保值”或“投資”,其實是迎合某些中國消費者的心理而已。如果這個品牌的產品真的是你的最愛,那么它在你的心目中應該是無價的。當然,你也可以將其世代流傳下去,讓某一款包、某件首飾、某一塊表成為銘記歲月流逝的符號。{page_break}
飄在天上的奢侈品
月入八千,對于一個廣州白領來說,如果沒有供房供車的壓力,應該可以過上比較滋潤的小資生活。除去生活所需,你應該可以買點名牌化妝品或是名牌的鞋子、小配件之類的東西,但如果你真的希望擁有很多很多品質優良、可以陪伴終生的名牌產品,可能就會被打亂生活節奏。
其實,奢侈品本來就不是生產給所有人消費的,只不過如今在中國的市場中,正陷入一個“大眾狂熱化”的階段,于是這一場又一場的漲價風潮,就被多次搬到臺面,社會輿論冷嘲熱諷的有,深刻反思的更加多。導致很多品牌公關在回應漲價問題時,都表現得欲言又止,反而是大品牌顯得落落大方,“我們年年都漲”,潛臺詞也許是指“你們的收入水平也要跟著我們一起漲哦”。
曾經采訪過一個近年冒起速度很快的國內設計師,他為自己的品牌擬定發展目標,五年內就要達到活躍在紐約那一群華裔設計師的高度。他覺得自己的設計沒有問題,最大的問題就是太便宜了,當務之急是漲價。“如果在這條街上,十個人有八個人都能穿我的品牌,就一定都不矜貴了;我希望是這十個人都穿不上,但卻天天盼著能穿。”
飄在天上,就算看得不太清楚,也是一種讓人艷羨的姿態。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