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道這些時尚大鱷都“良心發現”了?
據世界服裝鞋帽網了解,對于初創階段的時尚品牌和背后的設計師而言,所面臨的最大問題之一就是資金。自家能拿出幾百上千萬的富二代雖然在時尚界并不少見,但絕大多數初出茅廬的學生,還是不得不把求助的目光投向投資者。

在時尚界砸錢扶植新興品牌的,最早是以各類專業風頭公司為主,也有不少天使投資者。最近幾年,發展較成熟的歐美時尚行業也見證了科技公司成為注資初創品牌的主力軍。
不過最近這種情況發生了改變:手握Gucci、SaintLaurent以及StellaMcCartney等頂級大品牌的時尚集團開云(Kering),以及Nordstorm、ASOS等相對平民化的服裝企業,甚至美妝品牌Sephora,都紛紛加入了扶植初創品牌的行列。
難道這些時尚大鱷都“良心發現”了?
盡管時尚集團目前投資初創設計師的模式,和科技行業投資者差別不大,但根據目前時尚界業內人士的解讀,他們的動機其實并不像公關宣傳稿里體現出來的那么美好無害。
就拿來頭最大的開云集團為例吧。今年4月,它剛剛宣布和一個叫做Plug and Play的全球創新平臺合作,推出了時尚創業加速器項目“Fashion for Good”。開云將通過該項目與12個面料設計初創品牌合作,在3個月時間內為它們提供科技、設計與商業模型方面的支持。
在所有出資扶植新興設計師的時尚企業里,開云是對自己目的最直言不諱的一個:更快速地發現最新的、開云旗下品牌也許無法短時間內拿出來的設計創意,并通過集團內部的資源快速將這些創意商業化,成為賺錢的法寶。

開云集團在4月13日通過官方網站宣布了將要資助的12個面料設計初創品牌
開云集團的可持續發展主管Marie-Claire Daveu對于這個Fashion for Good創業加速器項目是這樣解釋的:“我們無法獨自發展,也很難再通過既存商業模式進一步擴張。這次的合作是我們眾多解決措施的其中一個,將通過發現革命性的創意來保證我們的可持續發展雄心。”
美妝巨頭歐萊雅L'Oreal也在去年開始運行類似的項目,與英國孵化器公司Founders Factory合作,向5個美妝類初創品牌提供聯合注資,并且在商業發展和產品推廣上提供協助。
另外展開孵化器項目的,還有與Vogue Italia攜手資助電子時尚初創品牌的Yoox、剛被Coach收購了的Kate Spade &Company、Nordstorm、Tory Burch等等。

Tory Burch(左一)和受其資助的三位設計師聯手登上了美國版Vogue今年一月號內頁大片
聽起來說得相當正面,開云Daveu女士的說法卻暴露出了大型時尚集團現階段普遍存在的問題:創意產能嚴重跟不上商業擴張需求。
WGSN數字媒體與營銷部門的資深編輯Sarah Owen就是這么說的:“對時尚企業來說,開發孵化器項目對促進創新而言相當重要。現在大部分情況下,這些品牌的資源都越來越貧乏,連個新廓形都搞不出來。正好年輕初創設計師們急需擴大影響力,于是他們的合作就應運而生了。”
這也是為什么說,時尚大鱷資助初創的方式雖然與科技企業差距不大,甚至采用同它們合作的方式,但目的卻是天差地別:更快速地將新創意商業化。

這對新興設計師而言,其實是一把雙刃劍。
一方面就如外媒所分析的,初創品牌卻是需要資金、技術方面的支持,以及大品牌和企業所能提供的資源與曝光度。雖然對方的目的實質上是利己的,但只要能夠滿足可取所需的初衷,那也是一個愿打一個愿挨。
但另一方面,這樣快速的創意商業化,對剛走出校門不久的設計師而言,依然存在“傷仲永”的危險。一旦他們的關注點過早從設計轉移到商業利益上,很難保證他們還能持續產出所謂“革命性”的新創意。最終利用價值被榨干的話,大型企業依然能夠屹立不倒,獨立設計師們就很難東山再起了。
這樣看來,也許時尚大鱷為初創提供資助的行為,不管怎么樣還是比此前的收購模式好很多。前不久和朋友聊天的時候聽說,一個從倫敦藝術大學畢業的中國獨立設計師,在被某國內企業(最近在海外瘋狂收購各類品牌,就不指名道姓了)收購后,不僅設計方向不再能獨立把控、必須受制于投資方,而且由于管理模式的冗雜,最后不得不辭退所有實習生、只能獨自完成所有設計。至少孵化器模式,能夠一定程度上避免這樣的問題。
但無論如何,在“拿錢”之前,獨立設計師們還真得三思。
更多精彩報道,請關注世界服裝鞋帽網。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