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蹶不振的“漢派服裝”真的再無回天之力了嗎?

提到國產時裝,中國消費者往往最先意識到的是那些來自沿海地區的時裝品牌,前有山東如意等本土企業大刀闊斧地收購海外服裝品牌,后有歌力思(Ellassay)等一概服裝品牌搶灘時裝周。一時間,這些發展勢頭強勁、戰略舉動頻出的行業領軍企業,看似早已經把競爭對手遠遠甩在了身后,然而在本土服裝品牌的另一方天地——武漢——這個素稱“九省通衢”的商品貿易市場里,似乎顯現出一派企圖東山再起的決心。
之所以說東山再起,是因為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作為國內交通運輸的重要關口,貿易往來的興盛曾造就了這座城市“漢派服裝”的繁榮,如漢正街這樣的大型服裝批發銷售市場一度受到全國各地零售商的熱捧。“那時候銷售過億的商場里,女裝排名前十的都是漢派服裝,”武漢市服裝商會會長劉樹仁曾接受采訪時說道。然而,進入千禧年之后,“漢派服裝”的發展進入了停滯不前的局面,與此同時,面對大量海外品牌的強勢登陸,加上國內其他地區品牌經銷商的市場打壓,原本風靡一時的“漢派服裝”被競爭對手打得措手不及,許多本土服裝品牌開始接連從武漢各大商場下架,甚至退位到周邊地級縣市。
正是因為這樣一次空前打擊才使得“漢派服裝”逐漸被市場淡忘,如今當人們再次聽聞“漢派”二字時,似乎都有些嗤之以鼻的心態,假貨水貨服裝批發成為漢正街的代名詞,抄襲同質化成為“漢派”品牌難以撕下的標簽。經歷市場重新洗牌之后,幸存下來的“漢派服裝”品牌或力圖去掉“漢化”,或迷茫地追求品牌的高端建設,以至于至今尚未有一家能夠在國內市場叫得響亮的“漢派服裝”品牌。
據世界服裝鞋帽網了解,縱觀近年來武漢服裝產業的重建,錯過品牌建設絕佳機會的“漢派服裝”也開始企圖尋找有效的出路。除了政府方面每年撥款2000萬用于專項資金扶持、仿照各大城市舉辦時裝周之外,品牌自身也在不斷致力于升級改造,替換原本老舊的基礎設施,引進國外高端設計師加盟,甚至力圖標榜“海外身份”,但這些做法依舊未能從根本上促使消費者跳脫以往的偏見。另一方面,相比于同時期發展并又陷入困境的其他地區女裝品牌,面對社交媒體、電子商務等互聯網營銷模式,類似于海瀾之家、太平鳥、歌力思等服裝品牌在新媒體領域的不斷拓新和活躍動向,“漢派服裝”就顯得更加拘謹,鮮有聽聞。
那么,一蹶不振的“漢派服裝”真的再無回天之力了嗎?
答案是否定的。之所以認為“漢派服裝”已經沒落的根本原因在于,其并不是沒有發展,而是競爭對手發展太快,自身也難以做到望其項背。其他地區服裝品牌早期轉型時期,往往采用明星代言這種相對保險的推銷模式,發展到當下,許多品牌開始紛紛從多方面轉型,主要強調品牌形象的年輕化,從設計到營銷,無不牢牢抓住“千禧一代”市場。
與此同時,“漢派服裝”品牌意圖偏向高端消費人群,這一點似乎有意與其他強勁的服裝品牌拉開差距,然而這種普遍拔高的做法更加促使消費者感知的缺失,特別是在當下高級和奢侈品牌普遍謀求流量變現的年代里。
作為昔日獨擋一面的服裝產業盛地,“漢派服裝”具有重新角逐市場機遇的基礎,而就當下而言,品牌的重新塑造是至關重要的一步。即使眾多品牌曾一度往海外背景上貼金,但這一點恰恰引起消費者的質疑,這一點對于那些即將成長起來的高端消費人群而言更難以接受。高端定位并不意味著全盤照搬,同時更不應該將海外掛名當作企業宣傳的空殼和擋箭牌,這樣只會更加加劇產品類型的同質化,也會讓越發聰明的消費者感到反感。
再有,便是對于新媒體的開放與包容,當其他品牌在電商網站和社交媒體上狂轟亂炸地引入流量時,原本并不受人關注的“漢派服裝”品牌更應該廣泛營銷。服裝本就是一種替代性極強的產品,那些早已經積累多年消費群體的奢侈品牌都開始力爭社交上游,本就業績平平的“漢派”還能一味追求傳統理念上的“隱蔽性”嗎?
同事,“千禧一代”消費者的確被“漢派”品牌忽視了,作為國內擁有最大體量大學生(這些標志性“千禧一代”)的武漢,卻至今沒有一家針對該群體的規模化品牌,這就造成了本地年輕消費群看不上本地品牌,而本地品牌又不指望本地年輕消費的惡性循環,所以如今各大繁華商業街商場里,占據中心地段的仍是國外和其他地區品牌。
也正是因為這些原因,武漢服裝行業人才流失更加嚴峻。“80%左右的服裝人才選擇了其他行業,這對于自己以及社會來說都是很大的損失,”武漢喬萬尼女裝董事長付杰說道,這位經歷了“漢派服裝”興盛和衰落的見證人已經在服裝行業里摸爬滾打幾十年。除此之外,優秀的服裝畢業生也多選擇沿海地區就業,“漢派服裝”產業也因此缺少后備人才的更替。
“漢派服裝”發展至今陷入沉寂,既是市場在大浪淘沙,也是企業管理者錯失良機。好在其原本保留下來的基礎尚在,未來發展一方面需要品牌自我創新,另一方面還需要政府、企業、學校三方的介入,以重新追求更適應市場機制的發展模式。
更多精彩報道,請關注世界服裝鞋帽網。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