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電商元年迸發全新的力量
2015年年初,劉強東把京東的農村電商首站開在了他的老家江蘇省宿遷市,宿遷市宿豫區成為京東全國農村電商示范縣(區),在全國首個實現電商服務“村村通”。
“上好的農產品賣不出去,只能眼巴巴地看著爛在地里。”
“即便是有買家,如何把農貨從偏僻的山區縣保質保鮮地運出去又是一個大難題。”
“農民收入本來就低,卻要花費高于城里人的價格買同樣一件消費品。”
這些放在過去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但2015年,如果你還這么認為的話,那你就錯了。
2015年可謂農村電商的元年,這一年國務院與國家部委關于農村電商政策的制定與出臺,已經不能用“連續”這個詞了,而是“密集”。從2015年中央一號文件下發開始,涉及農村電商的政策文件達12個之多。
而2015年農村電商發生的最本質的一件事是農村物流“最后一公里”被打通了,電商巨頭下鄉潮使得電商在中國農村遍地開花。這意味著過去農村信息不對稱、基礎設施不完善導致的高成本、低效率的物流等狀況要翻篇了。
那么農村物流“最后一公里”的癥結是如何解決的?電商巨頭們在農村上演的這場爭奪戰精彩嗎?農村是如何長出電商基因的?農村電商還有痛點嗎?
要知道這些問題的答案,首先要去中國農村電子商務調研基地——浙江遂昌去看看,從“遂昌模式”開始說起。
何為“遂昌模式”?
遂昌縣位于浙江省西南部,全縣總面積2539平方公里,山地占88.82%,海拔千米以上的高山有703座,全縣人口僅23.1萬。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典型山區縣,發展出了農村電子商務的遂昌模式,并成了中國農村電子商務調研基地。阿里研究院、中國社科院、浙江省相關領導隔三岔五到訪,農業部、國務院等相關部門也到此調研與考察。遂昌從之前一個默默無聞的山區縣一下子火了。
什么是遂昌模式?簡單來講,就是遂昌當地以其獨特的社會組織模式,通過電商平臺實現“農產品進城”和“消費品下鄉”。
2015年10月23日,國務院以國發〔2015〕61號印發《關于促進快遞業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及要打造“工業品下鄉”和“農產品進城”雙向流通渠道。
“農產品進城”著眼解決農產品與市場對接的問題。當地的農貨“上行”平臺——遂網,一端對接的是農產品的供貨源——農村合作社,另一端對接當地開網店或做微商的城鎮年輕人,將他們發展成為遂網的分銷會員,幫助將農產品銷售到一二線城市,而這些年輕人事先都會接受遂昌網店協會的電商培訓和銷售能力培訓。
“消費品下鄉”著眼解決農村無法進行網絡購物的痛點。在農村發展電商會受到物流、硬件設備、上網條件和文化技能等各方限制。當地的消費品“下行”平臺——趕街網依托每個村的商業小店,在店內劃出8~10平方米的一小塊地建服務站,為服務站配備電腦設備,培訓店主做兼職服務員幫村民在趕街網上進行代購。同時,趕街網建立縣級運營中心和從縣城到農村的二級配送物流。
遂昌縣委黨校辦公室主任呂春和告訴記者,遂網、趕街網和遂昌網店協會其實是三塊牌子、一套人馬,它們由當地人潘東明于2010年3月回鄉創辦電子商務發展而來。
“當時,公司由12位理事集資47萬成立,至今已相繼投入5000萬左右”。浙江趕街電子商務有限公司(下稱“趕街公司”)戰略合作部負責人文道海告訴記者,趕街公司至今都還不講求盈利,對網店協會分銷會員的培訓都是免費的,并且在與分銷會員的收入分配上也盡量讓利給會員,他們自己基本上只收回成本。現階段他們的目標是發展壯大線下分銷會員和擴張省內外服務站點,等將來有規模了,他們再靠規模盈利。至今,網店協會的分銷會員在遂昌縣已達2000多家,在全國已有4000多家。
目前,趕街公司的覆蓋面已從2014年的全國3個省、15個縣、1200個村網點,發展到2015年底的12個省、32個縣近2800個村網點。
2014年,遂昌縣網店協會公共服務平臺實現全縣農產品上行交易額達3.2億,預計2015年將超過5億元。2013年至2015年趕街網平臺實現全國范圍內消費品下行交易額為1.6億。
呂春和負責遂昌電商省外考察團的接待工作,他告訴記者,從2015年1月到2015年12月底,他已接待來自全國各地考察農村電商的考察團達156批,共2449人。
尤其是2015年7月財政部和商務部以財建辦〔2015〕60號印發《關于開展2015年電商進農村綜合示范工作的通知》,要求在2015年啟動200個縣的試點,這之后,呂春和的接待任務量猛增,“多到有時一天要接待十幾批客人”,以來自廣西、貴州、重慶等西南地區和陜西、山西、甘肅等西北地區的考察團居多,這些地方基本上都還沒有農村電子商務的基礎。
背靠政府的強大推力
在這個“九山半水半分田”原本屬偏遠落后的山區縣何以會帶頭發展出這一電商模式?
“遂昌優勢一點都沒有”,趕街公司對外事務部總監林頌文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遂昌縣沒有工業基礎,不適合發展高端制造業,而且這里很多年輕人都去城里工作了,也沒有人才優勢,同時,這里也沒土地優勢和區位優勢。遂昌這種地方要發展經濟,站在政府的角度講,只能利用好當地的劣勢,并把劣勢轉為優勢。政府要解決當地的三農問題,電子商務就是非常好的工具。
首先,農產品通過互聯網去銷售,能增加老百姓的收入。其次,當地富余勞動力存在就業創業問題,而利用互聯網去就業創業,其技術門檻是非常低的,成本投入也很低,比如開個網店、微店,或者幾個人在網上弄個小平臺進行農產品銷售。當地的年輕人只要有臺電腦、有部手機就可以創業了。
林頌文告訴記者,像遂昌現在很多人靠一部手機,一個月賺五六千的大有人在。“他們不用備貨,也不用自己拍照,只要負責銷售就可以了。網店協會給很多產品做標準,解決品控、保鮮、包裝、拍照攝影,統一物流,統一發貨。”
遂昌電商的發展與當地政府的重視密不可分。林頌文告訴記者,農村電商是一個系統化工程,涉及工商、農業、質監、檢驗、物流等各個方面,牽涉到產業鏈的所有相關成員的理念都必須要相通,沒有政府的高度重視,很難做農村電商。
趕街公司給每個農村服務站都配置電腦、顯示屏和貨架。呂春和告訴記者,每配置一個站點,縣政府就補貼趕街公司15000元,并且這塊地,趕街公司不用付租金。
而遂昌縣財政對當地電子商務發展的扶持資金也是呈幾何級增長,2012年是57萬元,2013年達900萬元,2014年到1293萬元。
其間,在遂昌電商與阿里的合作上,當地政府也是既出力又出面。2012年5月,遂昌縣人民政府與阿里巴巴簽訂《遂昌縣人民政府與阿里巴巴集團淘寶網戰略協議》;2012年10月,遂昌縣人民政府召開淘寶網“特色中國·遂昌館”全縣動員大會,該館于2013年1月開館,是全國首家縣級特色館。
而在人力投入上當地更是縣領導親上戰場。
“公司一些重要的項目和方案,分管的縣領導會親自參與研討,有時候我們就某個問題甚至討論到凌晨一兩點。”林頌文告訴記者,原先分管他們這塊工作的副縣長葉照輝和他們幾乎天天見面,隔三岔五就開會研討。
2011年,33歲的葉照輝成為遂昌縣副縣長,可謂年少得志,在眾人看來他在仕途上有著大好前程。趕街網的起家發展也曾是葉照輝一手參與、支持,他對農村電商領域的研究可謂頗深。葉照輝曾談到,農村市場將會是中國未來幾年互聯網經濟里面最大的一塊蛋糕,也是最后的一塊蛋糕。
然而,出乎很多人意料的是,2015年11月,葉照輝辭去公職下海做電商,這在當時曾引起不小的轟動。
用林頌文的話說就是,現在遂昌的農村電商已經相當成熟了。辭職后的葉照輝離開了遂昌,選擇去他曾經掛職副市長的諸暨從事電商。目前,葉照輝加盟總部位于諸暨的浙江藍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開始專注于另一個潛力無限的農產品——藍莓。同時,葉照輝還兼任浙江村村通電子商務有限公司的管理職務,專門從事農村電商O2O及縣域電商內循環模式的打造。
諸暨有他熟悉和需要的人脈與資源,做農村電商是很講究地緣性的。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