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強蠶桑產業 四川資中縣狠抓基地建設
資中縣快速推進多功能蠶桑示范基地發展
單一模式向多功能發展
發展蠶桑產業,就要把地理條件好,桑樹資源豐富,蠶農積極性高,具有一定發展潛力的鄉鎮作為首選。
資中縣經過認真調查、實地考察、充分論證,把板栗椏鄉作為蠶桑示范基地,使其在資源數量上占主導地位,質量上占領先地位,技術上起示范作用,以此來帶動該縣蠶桑產業的全面發展。
示范基地選擇的果葉兼用的桑樹,具有較高實用價值和經濟價值,早已跳出了傳統單一的栽桑養蠶模式。
如今,桑葉可以養蠶制絲;桑葚是一種極富營養價值且保健功能高的優質果實,利用它制作出的果醬、果凍、果露飲料、桑葚膏等飲品屬于世界飲品當中的綠色精品,它還可釀酒。
“目前,桑葚不愁銷路。像綿陽市、威遠縣的一些企業愿意收購資中縣的優質桑果,只是資中縣的果桑基地規模還較小,在當地銷售都不夠。”資中縣蠶桑管理局局長譚忠介紹,桑樹的桑枝皮、桑根、冬桑葉可以入藥,又可制成保健茶。它具有降壓、降脂、抗衰老、降低膽固醇、抑制脂肪積累、抑制血栓形成等作用,最突出的功能是防治糖尿病。2011年冬,板栗椏鄉金華村村民僅出售桑枝和桑枝皮的收入就達5萬元以上。
目前,資中縣成立了蠶業協會,引進了一家桑枝蘑菇生產企業,利用桑枝作為主要原料生產多種菌類,培育桑枝蘑菇。
“資中縣實行‘公司+協會+基地+合作社+農戶’的運營模式,帶領農戶進行食用菌周年化生產,并樹立‘品種、品質、品牌’意識;采取‘統一菌包供應、統一技術管理、統一回收產品、統一深加工生產、統一包裝銷售、統一品牌戰略’經營模式。”縣蠶桑管理局副局長吳奇彬說,“下一步,計劃進行桑下養雞和桑園間作套種等桑園綜合開發利用,延伸蠶桑產業鏈,提高產業的綜合效益,為推進資中縣蠶業快速發展創造有利條件。”
蠶農栽桑養蠶致富
文素芳今年50歲,已有20多年的養蠶經驗。考慮到這些,資中縣蠶桑管理局把小蠶共育(幫其他農戶喂養小蠶)的活交給了文素芳。
9月19日,記者見到文素芳時,她剛給處在二眠期的小蠶的“窩棚”做完消毒工作。“這個時期消毒很重要,弄不好,小蠶就容易生病。”樸素干練的文素芳說,“縣蠶桑管理局經常組織專門的技術人員來講授養蠶技術,給了我很大的幫助。特別是今年推廣的多功能蠶臺,不僅省力、省時好用,而且結的繭好,賣價高,打算明年多喂兩張蠶。”
談起栽桑養蠶,文素芳說:“要不是縣里帶來了果葉兼用的新桑品種和養蠶配套新技術,靠傳統的栽桑養蠶,收入就沒有多少。新技術除了養蠶的收入,還有賣桑果、桑樹枝條、冬桑葉等的收入。”
2011年,文素芳的丈夫和子女都外出打工了,她一個人就只養了兩張蠶,“養蠶的收入占了大頭。蠶繭去年賣1300元/張,四季賣了8張,毛收入10400元;小蠶共育一季有1000元,四季共4000元。”文素芳說,她種植的3畝地桑樹中,有2畝地種的是果葉兼用新桑品種,收獲了約700斤桑葚,市價10元/斤,賣了7000元。
“新桑品種的枝條有人收去嫁接。”文素芳說,賣給其他蠶農枝條有1000元;晚秋養蠶結束后,冬桑葉差不多賣了1000元,還有桑枝皮買了700元。
從文素芳栽桑養蠶增收致富可以看到資中縣發展多功能蠶桑示范基地是如何帶動蠶農栽桑養蠶增收致富的。而在金華村,像文素芳一樣種植果葉兼用新桑品種的蠶農越來越多,他們一年賣蠶繭、桑葚、桑枝皮、冬桑葉,人均純收入可達1.2萬元以上。
經過2年多的發展,板栗椏鄉蠶桑示范基地已初見成效。資中縣計劃用5年時間,總投入472萬元,以板栗椏鄉為中心向周圍輻射發展5000畝多功能蠶桑示范基地,到2015年實現年收入4375萬元。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